第一讲

美赫巴巴茶会讲道集发布于 2022年6月22日

茶会讲道集

美赫巴巴
1926-1927年授述

翻译:石灰 田心

中文配图:刘成 炬池

第一讲

1926年4月29日 周四 美拉巴德

【1926年大多数周四下午,美赫巴巴会同满德里从美拉巴德步行到阿冉岗村,在弟子卡卡·夏哈内家用茶点——这在美拉巴德早年的清苦日子里,可谓上佳款待。期间,巴巴会针对要阐释的话题侃侃而谈;这就是其中一部主要手稿封面《周四茶会讲道集》名称的由来。尽管早期日志资料都未提及《茶会讲道集》首篇语录的实际授述地点,但授述的日期“周四”表明,地点一定是在卡卡家(亦称家属宿舍)。作为开篇,这是整部讲道集中篇幅最长也最有分量的语录之一。其另一个特点是似乎结合了很可能由巴巴同期授述的《无限智能》内容。——编者】

大知与认识的区别

证悟至高存在(Paramātmā)是我们的大我,即是证悟真理。宇宙是幻象((bhās)的结果。那为何还要试图获取对这个幻象宇宙的肤浅知识,而不去获得对大我或真理的大知?

何谓大知?

 “大知”意味着对至高知识(Paramātmā Jñān)的体验。这是我们的永恒灵魂对无上存在的知识:换言之,大知意味着大我证悟。

何谓宇宙认识?

 “宇宙认识”被称作宇宙知识(Vishva Jñān)。证悟者在涅未卡帕状态(Nirvikalp Avasthā)获得对至高知识(Paramātmā Jñān)的证悟或体验之后,就是带着这种知识重新下降的。因此总结如下:

真正知识=神圣体验+宇宙认识=对神圣体验的完美知识

换言之,获得真正知识者必然赢得神圣体验,然后还必须获得对该体验的完美知识。

而那些获得神圣体验(Īshvar Anubhav)并留在涅未卡帕状态亦即永恒极乐(Anant Ānand)状态者,则被称作“玛居卜”(Majzūb)。玛居卜虽然成道(体验神),虽然无所不知、尽善尽美,但却不能为世界做任何事情或施以救赎。

简言之,对至高存在(上帝)状态的体验,即真实状态(Kharī Sthiti或 Kharī Avasthā)。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种对大我的体验,也就是人在获得真知之前所处的状态,到底是什么。自身已经成道的赛古鲁,在带领那些注定将被其赐予这种体验者通过七个层面时,绝对是在暗中——要么让他们蒙着眼,要么让他们闭着眼。因此,那些将被赛古鲁赐予该体验的人,对这七个层面是什么,毫不知情,甚至毫无概念。一直到最后,他们对该知识都是相当无知,尽管已经跨越所有这些层面!正是为此原因,当赛古鲁在刚好低于第七层面之处把弟子(这种体验的候选人)放下时,后者的状态无法想象——不可描述!就仿佛千百万瓦的电流,突如其来地涌过——更应该说是完全溶解——其精体*。这种全新的体验让他无比震惊。对自己所置身的状态,也就是其不可思议的全新奇妙体验,尚未来得及适当思考,甚至加以想象,他就突然进入并获得涅未卡帕状态,在此他自己与永恒极乐(Anant Ānand)合一。

[注:巴巴早期用‘精’表示前六个层面,从1926年下半年开始将‘精’与‘心’区分开来。]

但你们没有实际亲身体验,要我解释或要你们“了悟”这一切,是徒劳无用的。有人可以年复一年地对你们解释所有这些;你们也可以连续多年听这样的人解释,多年阅读这方面的论著,但你们对什么是真实体验也不会有哪怕一丝概念,甚至连其影子的影子都摸不着。难道这永远无法实现吗?没有亲身体验就实现不了!

这种完美状态千百万人中只有一人获得,那也得完全凭靠一位成道古鲁的恩典。

借助于空洞的哲学和肤浅的宗教知识,去谈论这种大知和体验,而未实际亲自证得这种大知和体验,乃是十足的愚蠢——纯粹的欺骗!

有限与无限智能

下页图1表示意识的不同程度(1至7)和智能扮演的不同角色。在原始的无意识上帝状态(由图底的蓝色弧形代表),即在七个进化阶段之前,人实际上是神,却意识不到这个事实。随着石头的最早出现,恰塔尼亚(chaitanya)的能力也开始显现。但在其整个旅程中,同一个智能或者说“大我”无处不在。

为了更充分地理解以下讨论的含义,这里列出一些同义术语:

神=大知=智能=大有=光明

宇宙=无知=想象=大无=黑暗

图1注解

图1描绘了无限智能从原始无意识状态到大我证悟之超意识状态的旅行。多年后这被美赫巴巴称作《神圣主题》。

《茶会讲道集》原始手稿中的这幅图,与《智能笔记》中的两幅图(为《无限智能》书中图22之基础),在内容上几乎完全一致。如在《无限智能》中,对本图一些术语的使用方式,也有必要予以解释:

1)对猿猴状态为“越来越少亚意识”、动物状态为“较少亚意识”、植物状态为“亚意识”的特征描述。这里的意思是,随着意识朝整全方向的发展,对意识的限制,(可以说)“亚”性,也在减少。换言之,不是意识变得“越来越少”,而是将意识局限在亚意识状态的限制越来越少。这同样适用于动物层面的“较少亚意识”一词:这里的意识比在植物界时有“较少的亚意识”。

2)“动物”一词的使用以及“动物”与“猿猴”的区分。“动物”一词指“有生命的生物”——即从虫到兽界的任何生物,如在《神曰》中所定义的。因此“动物”包括了“猿猴”。巴巴在图中挑出猿猴属单独讲述,是为了强调在人类形体中达到全意识之前的这个最后进化阶段。

让我们来解释图1底部的蓝色半圆,这代表无意识的无限智能。这里,大知并不知道“我是无限的(anant)”,因为该大知虽然是无限的,却沉浸于酣眠,即处于无意识状态。也就是说,在该状态,大知(神)并不知道“我是无限大知”。

如前所述,“大知”指“神”,而“知道”指“创造”。

在无限智能仍酣眠的这个阶段,一个欲望在无意识的吉兀阿特玛内被创造出来,一个要知道“自己”的欲望,要自我觉悟的欲望。随着这个“自知”欲望的振动,吉兀阿特玛醒来,这使它进一步向前进。可是要前往何处?要前往超意识状态!再说一遍,这种觉醒是如何促成的?是通过一个欲望——自知的欲望。而欲望则意味着业相——图1的“噢姆点”,即欲望被创造之处。正是在这个阶段,吉兀阿特玛获得最初的业相。这些自然业相从石头一直持续到最初的人类状态。

打个比方,你手中拿着一根火柴棒。你的手代表最初的业相,自然业相。现在假设你的手把火柴棒丢入一条小河或水渠,以便它能获得对自己是什么的知识。它被卷入河流,继续前进,被不为其所知所见的力量(即被它自身制造的、却不为它所知所见的业相)推到这里、推到那里。从石头(7)一直到人类(3),通过不同的形体和寿命,获得各种各样的、数不清的经验——至此它所经历的是自然业相;之后从人类(3)到赛古鲁状态(1),它所经历的是非自然业相,在此(赛古鲁状态)它证悟到自己是什么。

撇开火柴棒例子的字面意思不谈,我们现在将用图1的语言,来探讨这些相同的灵性“事实”。

这个最初因为自知欲望被创造出来的,可被称作恰塔尼亚*的东西,从原子亦即石头状态(图1的7)开始前进;在该阶段,它(恰塔尼亚)几乎无意识。恰塔尼亚从那里继续前进,逐渐进入植物状态(6),在此获得“亚意识”。再从那里继续前进,逐渐进入动物状态(5),在此成为“较少的亚意识”。这在猿猴状态(4)达到顶点,在此它是“越来越少的亚意识”。最后,恰塔尼亚达到并获得人类状态(3),在此获得全意识。(但它意识到什么呢?我们后面将明白。)从石头到人类状态(图1的7至3)的所有进步,都是通过(由恰塔尼亚本身自动创造的)自然业相之媒介取得的。

瑜伽与层面能力

在人类形体(图1中的阶段3)发生了逆转,也就是说,吉兀阿特玛开始积累非自然业相,而不是继续积累自然业相。因为到这个阶段,从石头到人类形体进化期间所积累的大量业相垃圾(kachro),阻挡着继续进步的道路。只有清除掉所有这些业相(欲望)垃圾,道路才会畅通——否则不行。对这些业相的清除,是通过不同的瑜伽来完成的:巴克提瑜伽、珞珈瑜伽、禅那瑜伽和羯磨瑜伽。 

这样,借助这些瑜伽的各种可行方法(sādhan),业相垃圾被清除,吉兀阿特玛从凡人状态(3)逐渐地达到瑜伽状态(2)(yog avasthā)。在各种瑜伽三昧期间,瑜伽士获得某些能力(shakti),这使他们能够通过层面逐渐前进,从第一到第四。不过在第四层面,瑜伽士遇到一个巨大的阻碍或停滞。就好比一个人突然看到一大堆贵重钻石、珍珠和其他无价宝石,感到目眩神迷;同理,到达第四层面的灵魂,也因那里的美妙和魅力(līlā)而惊呆。惊愕之下,他错误地把在第四层面体验的意外大喜乐(ānand)当作真正的永恒极乐,从而忘记最初的目标——前进并升至第七层面。反倒把这个中途站(第四层面)当成真正的目标,故而停滞在此,享受至今从未体验过的阿南达(第四层面的喜乐)。也就是说,即使这只是一种瑜伽状态,但在前四个层面获得和积聚的巨大能力(“钻石与珍珠”),却实际上对瑜伽士构成巨大障碍,阻止他继续前进——尽管也给他带来极大快乐。他若是幸运,意识到自己的真实处境(仅仅在第四层面),因而努力前进,这当然很好:因为他赢得了获取“我是神”状态(真实体验)的机会。但是最大、最危险的阻碍或停滞,恰巧就在这个第四层面。为什么?我们很快就会明白。

如上所述,第四层面所产生的巨大能力,其吸引力犹如一个庞大的钻石和珍珠宝库。对这种意外之财,瑜伽士不知所措。他欣喜若狂,以致于忘记了初心——向第七层面之目标逐步前进。就在他彷徨于这种茫然状态的时候,其恰塔尼亚(表现为要使用这些能力和施展奇迹的欲望)从背后推动他。从而在其所积累的能力与恰塔尼亚(要使用这些能力的欲望)之间造成冲突;这种冲突对此刻已经被体验所震惊迷眩的心产生冲击。它“惊倒在地”(chīt chakit),陷入昏迷(hairat),停滞不前。为此原因,第四层面被称作“奇观之地”或“入魔状态”(muqam-e-hairat)。

如果灵魂虽在经历这些,却保持头脑稳定镇静,那当然很好。否则,如果它试图使用(实际上不是“使用”而是“误用”)可支配的能力(在第四层面获得的“钻石和珍珠”),则很可能给自己招致最严重的业相束缚,这把它从其高级的瑜伽士“超意识”状态(图1中的状态2)一直往下拽到最低级的、几乎无意识的石头状态(状态7)。这发生在瑜伽士死后,也就是说,发生在第四层面的灵魂放弃现有的浊体之后。这是怎么发生的?我们很快将会明白。

但是,如果瑜伽士满足于所获得的能力,保持头脑冷静,其灵魂稳定不动,不去使用任何的能力,那么已成道的赛古鲁之一就会拿掉钻石和珍珠堆(撤去层面的能力),从而为他扫清道路,推他前进,让他最终通过七个层面,为他赢得证悟——终结他在寻找和认识大我的追求中所遇到的所有麻烦。

简而言之,在第四层面,正如行者会体验到难以形容的愉悦,也会因为享受该愉悦而遭受惩罚之苦;换言之,这种“着魔”造成极大障碍,阻止行者前进。这个层面是诸多巨大能力的仓库,这些通过瑜伽修炼(yog sādhan)所获得的能力之大,甚至能够让能力拥有者起死回生,乃至移动山岳。然而这种层面体验,连同其巨大能力等等一切,无非是灵魂在精领域所见的一场梦幻而已(svapna)。精层面瑜伽士想施奇迹的欲望一旦采用浊形式(付诸行动),其灵魂就会被迫使用浊形体,这发生在灵魂离开三昧状态并放弃浊体(死亡)之时。瑜伽士所使用的这个浊形体,将他从其高级位置一直往下拽到最低级的石头状态。这就是第四层面的严重风险。也是为什么那些已经证悟并且与神合一者,总是反复说明与强调:这些瑜伽三昧和其他的瑜伽修炼方法(这些常被缺乏经验者在求道中所尝试的方法),对达成认识大我的目标完全徒劳无用。此外,也正是为了同样的理由,成道的赛古鲁会带领弟子(那些注定成道者)完全在暗中,不知不觉地穿过七个层面。由于弟子从不看到或体验层面上的种种奇观,因此不必受其影响;不然,这会使他在回归的中途骤然停下,止步不前——那些睁眼独自行道者经常遭遇的命运。

瑜伽士因何坠落至石形体?

刚才解释了,在达到瑜伽状态的灵魂精体中产生诱惑,使灵魂暴露于毁灭性地陷入业相掌控与束缚的可能性和危险性。这发生在想施奇迹的(精)欲望付诸(浊)行动的时候;而该灵魂一旦陷入这些业相的束缚,就会被迫下降到最低级的状态和程度。因为灵魂从最低级的石体状态(图1的7)前进到当前的、高级得多的瑜伽状态(2)期间所制造的一切业相,那些在过去所累积的并阻碍其道路和进步的垃圾,已被灵魂通过不同的瑜伽三昧方法移开;结果是,灵魂迄今所行走的、曾被所积业相废物阻塞的道路,在当前的瑜伽状态下,基本上畅通无阻。因此当灵魂再一次屈服于那种束缚,置身于那些业相垃圾的重负之下时,就会被急剧拉下,降到这些业相的最低级,因为这些业相的重量无比巨大。除此之外,(下降至石头)还有一个原因。“奇迹”乃是“幻相中的幻相”(bhāsno bī bhās),而幻相的起因就是业相。

总之,这意味着,第四层面的灵魂在施展奇迹的时候,猛然地被这些业相牢牢掐住喉咙,以致于它实际上被(这些业相)意想不到的非凡重量压垮。当它在一段瑜伽三昧之后,落入这些业相的魔掌时,不得不跌落到最低位置。这发生在灵魂放弃浊体和死亡之后。这个浊体在整个瑜伽三昧期间完全被忽视,因为瑜伽士在通过精体享受层面的体验等等一切。

三昧

事实上,这种将行道灵魂暴露于上述风险的瑜伽三昧,并不是唯一的三昧类型。有四类三昧:

1、普通酣眠中的平常(sādhāraṇ)、无意识三昧。

2、通过呼吸控制(prāṇāyām)等类似方法获得的瑜伽三昧。

3、完美忘却状态(证悟真理)的涅未卡帕三昧。

4、证悟之后重新下降到世间者的三昧:撒哈伊三昧;该状态仅仅为成道的撒里克所有。

这些三昧中的第一种属于普通类型,由每一个人在睡眠时“体验”。 

第二种,瑜伽三昧,由瑜伽士通过呼吸控制专注和类似技术,唤醒空达里尼而获得。

第三和第四种是真正的三昧,因为一个人在这些状态,不是体验着就是体验过永恒极乐(Anant Ānand)。

对层面的体验和在层面上积累的一切能力,都只是幻象(bhās)而已。惟有全能者上帝(Khudā),才是唯一的真正实在。因此,你们都要完全为争取达到大我证悟的完美状态而努力;要放弃一切为瑜伽成就和能力所做的尝试,因为这些全是假的,纯属想象。

远离物质摩耶

你们即使没有找到神或古鲁,也要当心两样特别危险的东西——酒与色。要尽量远离和避开之。这样你的心就会在这方面保持纯洁。你就能够远离和避开邪恶影响和引诱(lālach),还有源自幻象(bhās)的欲望。因此,与邪恶影响和欲望保持距离的人,就能摆脱业相及其束缚,并且(就此而言)得救

对这具浊体及其五种感官(indriya),不要娇纵取悦,也不要过分顾惜。因为身体只是个空壳,一个在死亡时要丢弃的外罩。那为何还去渴望酒、色和财富?为何还去满足这个随时都会失去的浊体的感官?当然,你在世间,就要和家人好好生活,就要诚实履行对家庭的义务;但不要雄心勃勃,超出需要的钱也去挣——只为满足这些身体感官的欲求。挣的钱够养家就行,要为此努力工作,身体上不怕吃苦。但是钱够了,就不要再挣了,以免把剩余收入浪费在享乐上,让自己成为情欲(感官欲望)的奴隶。毕竟这具身体最终是要被丢弃的。把它赋予你,纯粹是为了让你用它去认识自己,也就是证悟大我。

茶和杯碟比喻

杯碟是用来喝茶(或水、奶等等)的。也就是说,杯碟只是喝茶的工具。茶一下肚,喝茶的工具——杯碟——就应被放在一边。同理,一旦证悟大我,这个只是用来成道的工具——身体——就要被放弃。体验真理之后,还要它作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