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U. V. 11-23 6-2-1924
(1) 存在意识极乐
(2) 摩耶
(1)
我会试着解释一下 “存在意识极乐(Satchidananda)” 和摩耶(Maya)的含义。有人说:“谁让神住在心中谁超越生死轮回,从而达成一桩成功交易(Santhavila Hari, Jene Rhidaya Mandiri; Tyachi Sarali Yerajhara, Jhala Saphala Vyapara.)”。我不能用这种诗意语言来表达,但我可以分享一下亲身经历。
一旦神永久地在一个人心中登基,精微的吉瓦阿特玛(Sukshma Jivatma)就开始享受那种永恒无限极乐,即便还在浊肉身里。当然那种极乐是无形的。正是那种无形的极乐采用有生命或无生命形体,通过这些形态而显现。可见的人类形体或不可见的心、智力、决断力、自我、吉瓦阿特玛(Jivatma)和希瓦阿特玛(Shivatma),都是那种永恒极乐——无限——的形态。内在的精微吉瓦阿特玛借助于浊身体收集各种食物、享乐物等等,享受由此产生的快乐。从这些粗浊易逝物中产生的快乐太过肤浅,也不持久。浊肉身虽然是那种永恒极乐的凝固形态,但却依赖于这些粗浊易逝物,所以也会消亡。如果说浊肉身和浊物品易坏可灭,那么其对立面——无形、不朽的身体和物品——就一定存在;从亲身经历中,我可以说这种不可见的不灭身体和物体确实存在。
体验到了这些事物以那种形式存在,古代圣贤在数千年前就制定了许多方法,旨在获得这些不灭事物以及由此而来的不灭幸福。都是什么方法?就是罗摩、奎师那、哈里(Hari)等神名,念这些名号时发出的声音(Nada),对这些神的赞颂膜拜等等,还有神的各种化身,都是同一个无尽无限极乐的低级或高级固态;从中获得的幸福程度有多大?哦,那可是大得至今不为人所知;只能说是无穷、无尽、无限、无量。正是为了获得这种幸福,智者才规定,人应该一边履行其信仰规定的义务,一边在心中存储神名之音(Nada);到了适当的时候,吉瓦阿特玛就开始享受那种无限极乐,并在离开浊肉身之后,获得一个不可见的精体来永远享受这种极乐。
起初,一切万物——每个事物都是同一个无限的某种形式。要体验极乐,就必须有意识——感受。那种意识(Chit)、那种感受也是同一个无限的一种形式。这种感受有各种称谓:知道(Kalane)、认识(Samajane)、意识、知识(Dnya);因此意识和极乐(Ananda)是同一个。要体验极乐时,无限就采取知识(意识)的形式;也可以说,当感受(意识)产生时,它就同时采取极乐的形式。换言之,意识即极乐,极乐即意识;两者一体,并无不同;因为存在,所以存在(Sat)。因此,存在也指同样的东西。所以说存在是什么,意识就是什么;意识是什么,极乐就是什么。虽然存在、意识和极乐貌似三样东西,实则一样;本是同一个事物的三个名称。当其中一个开始出现时,所有三个立刻同时自动到场。当存在以存在特征出现时,这个存在本身就成为意识和极乐;如果意识以其特征出现,存在和极乐也同时出现;如果极乐出现,存在和意识同样永远与之共存。三者一体。
根据看待无限的角度,产生了存在、意识、极乐三个称谓。就如同一个人扮演三个不同角色并获得三个名字一样,这三个称谓也被赋予同一个东西。当那个人不选择扮演任何角色时,不过是 “一个人”;仅此而已;当那个无限不以存在、意识、极乐其中之一的特征出现时,祂既不是单独一个,也不是三者一体;祂只是“在”;只需说 “祂在”,而无需提及任何特质;这种 “祂在” 状态意味着祂是存在。我们还能用别的什么简单方式来表达呢?
不过,祂一旦被视作存在,其意识和极乐方面就自动呈现;因此“存在-意识-极乐”(Sat-Chit-Ananda)其实就是表示存在。“存在-意识-极乐”最初开始显现时,被称为“超梵”(Para-Brahma)。超梵没有“存在-意识-极乐”特质时,便处于“唯独“状态——我们也只能这样描述。祂那样 “唯独” 时,有什么用?那种“唯独” 在;为了更好地表达,我们称之为“存在”;但从“存在” 这个词通常被理解的意义上,祂其实并不存在;所以祂虽然实际上 “在”,但实际上又 “不在”。因此,当那个无限显现一些特质时,就被称为 “存在-意识-极乐”;什么特质都不显现时,仅仅被称作 “唯独”;由于那个“唯独“的似乎不存在状态,所以祂被称为 “不在”。这解释了“存在-意识-极乐”的含义。
(2)
因此那个存在永远地存在,但是在一种隐含的 “不在” 状态;由于 “存在-意识-极乐” 出现之前的那个 “唯独” 状态无法描述,所以被称作 “不在” 或 “虚无”。如果用存在这个词来描述,就只好把这种虚无状态称作 “非存在(Asat)”——“非(A)” 加上“存在(Sat)”。非存在表现出与存在相反的特点。非存在呈现出虚无的特点,所以说它才被称为 “摩耶(Maya)”——“不(Ma)” 加上 “在(ya)”,也就是 “不在” 或 “虚无”。因此非存在状态被视作涵盖了存在作为“存在-意识-极乐”显现之前的状态;存在的这种原始状态,也就是“唯独”,似乎没有任何用处。那个存在虽然是极乐,但却不能体验、感受之。为了能够感受、体验自身的极乐方面,就需要一个合适的形体——人类形体。为了创造这种形体,存在便产生了有着与之相反特质的非存在状态;也就是说,摩耶状态。
当存在进入非存在状态时,其原始特质也随之而来。无形的存在凭借着四种特质——存在、意识、极乐和唯独,产生一种形体;用通俗的话说,凝聚成一种形体。无形是如何获得形体的?任何事物过量都会凝固。存在的那些无限特质,就是这样将无形存在凝聚成形体的;就像水在极度寒冷中凝结成冰雹、雪或冰一样。存在的那些特质的过量,在非存在的帮助下,使存在采用形体,由此产生了有形的世界——可见的世界。其中存在还逐渐将自身最终进化为人类形体——唯一能够发现、知道其真正形态、真正根源的形体;也正是通过人类形体,存在才得以体验自身的无限、无形极乐状态——“存在-意识-极乐” 状态。
世界——人类形体因非存在的特质而产生,这就是存在状态。为了体验自身,存在需要人类形体;为了拥有人类形体,就需要非存在的特质;因此,虚无状态——对存在而言并不存在的状态——被置于存在状态之上,也可以说被创造出来。本来的无形“存在-意识-极乐” 没有享受,更确切地说没有目的,没有用途;因此祂即使在——在 “唯独” 状态,但实际上也并不存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 “不在” 或 “虚无”; 祂现在对享受自身、体验自身有用了——通过从非存在状态产生的人类形体。这就像水转化为莲花,并通过莲花形态来享受自身水状态一样。“存在-意识-极乐” 将自身转化为人类形体和其他所有物体,然后通过这种人类形体对所有那些物体的享受,开始享受其自身充满极乐的状态。
由于非存在状态源自存在状态,所以存在的特质自然而然地渗透非存在状态。在存在的积极品质的支持下,非存在状态保持“是”与“非”特点,也就是本身虚无;换句话说,任何有形之物随后都会成为无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 “万物有生必有死”。所有的形体显然都是凭借存在的力量和支持,从非存在中出现,因此都表现出存在的特质;但又因源自于非存在而表现出虚无的特质。虚无状态实际上不存在;但又仿佛存在,正如存在所展示的那样;毕竟“虚无” 或 “不在” 是被加诸于存在本身,从而成为存在状态的;事实上,为了描述 “无限” 自我转化为 “存在-意识-极乐” 之前的原始基本状态,我们才用了 “唯独” 这个称谓,这个 “唯独” 毫无目的,毫无用途,所以才被冠以 “不在” 或 “虚无” 之名;这意味着我们所说的 “虚无” 显然指的是“存在”。因此,存在和非存在不断地将自身转化为世界,并引发世界内外的变化。就像与存在相反的非存在被体验一样,与意识和极乐相反的意识、知识缺失或痛苦,也同样被体验。在世界上看到的所有这些对立状态,都是同一个存在和非存在的结果。非存在被称为“摩耶”;也被称为“阴(Prakriti)”。因此这个摩耶(阴)与存在并无二致;事实上,摩耶状态就是存在本身在自我转化为“存在-意识-极乐” 之前的状态。
一旦通过诞生于摩耶的人类形体,获得对全能者的知识,摩耶就自然而然地自动消失(它毕竟不存在),留下的就是“存在-意识-极乐” 本身;也可以说摩耶状态融入存在状态;一旦那个人类形体被显现,就会发生这样的事件:人实际体验 “存在-意识-极乐”, 并因而转化为 “存在-意识-极乐” ;然后就只有一部分纯摩耶——非存在(因在未转化状态而纯)剩下,足以让以意识形态存在的自我来体验自身;这种极乐体验的极限是什么,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