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无私服务?

作者:克雷格·伊恩·拉夫发布于 2020年12月12日

挑战分别妄我(the false separative self)并非儿戏!我们都清楚这一点。在努力驯服我头脑的这匹野马,时而鼻青脸肿一无所获后,我一瘸一拐狼狈不堪,困惑于如何训练头脑,才能驾驭它,而非受制于它。

专注于遵从美赫巴巴的六个指南,毫无疑问会与分别妄我正面相迎。倘若在行动中坚持不求回报、结果、名誉声望等方面,我们甚至会发现,分别性自我对我们的掌控逐渐松解。而在专注做无私服务时,我们若遵奉这些准则,就会产生如巴巴在语录“业相的消除”中所阐释的效果:

由于灵魂此时不把注意力和兴趣集中于自身利益,而是在他人利益上,自我核心就失去了养料。因此,对转移和升华锁在束缚性业相中的能量,无私服务是最佳的途径之一。

根据美赫巴巴所说,滋养自我的,是以下使我们与他人分别的束缚性业相:

  • 对权力的渴求(渴望)
  • 对财产的渴求
  • 自怜
  • 嫉妒
  • 由自私引起的恶行

这些行为和反应划定了分别性自我的界限。然而,依据美赫巴巴所说,有一种方法可以让我们摆脱这种限制——即通过逐渐消除那些维持与他人分别幻相的障碍。这可经由无私服务来获得。

在 “撒达那的深层方面”这篇语录中,美赫巴巴说的非常明确,无私行动的首要意义是“促成分别假象的消散”。因而无私服务的性质本身构成了灵性生活的要素——分别幻相的削弱。这样,无私服务的六个特征乃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而非目的本身。

此外,美赫巴巴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要进行无私服务,以及其微妙结果,他这样说:

无私服务生活的正当理由,在于这种生活的内在价值,而非外部结果。似乎矛盾的是,无私行动实际上给予求道者的,远远超过无知自私所能给予的……一个人拥有的,可能会失去;渴望得到的,可能永远不会来。但他若以奉献给神的精神放弃某物,它已回到他那里。

美赫巴巴的话让我想起他对埃瑞奇所亲语的:“重要的不是我们得到什么,而是失去什么。”这些话语自然适用于无私服务。虽然该过程显然是以自身为代价,但我们失去的乃是妄我,不遗余力无休止地与他人对照比较、进行自我保护的妄我。

在无私服务中,围绕着“善意”原则,还有一个微妙但有力的过程。自然,为了避免勉强为之的责任感,我们首先需要对服务对象怀有一种良好的意愿。若能提供服务而不给对方灌输一种义务感,我们常常成为他们善意的接受者。在“业相的消除”语录中,美赫巴巴说:“从他们的感激和善意中,你实际上接受的要多于给予的。”在这个世界上,善意的给予是一种被低估的宝贵素质,因为它大多发生在不可见的内心世界。人们通常把善意看作一种友好和礼貌;但巴巴告诉我们,我们确实从中受益。

事实上,我认为,建立为他人的积极善意是减弱分别幻相的第一步,因为自我意识开始扩展超越惯常私我(selfish self),与人和睦共处。与人和谐相处,无论是困难还是看似不可能,我的确发现,经由无私服务而直面分别妄我,我日益觉知到我们的灵性一体性。结果是,我对舒适、便利和幸福的惯常理解发生了变化,内心可以真正谦卑地包容别人而不作分别。

然后我能够开始真正感受,美赫巴巴阐释有关通过为他人无私服务所能达成什么的可能性:“他们的舒适就是你的方便,他们的健康就是你的欣喜,他们的幸福就是你的欢乐。你在他人中因失去而找到自己的生命。”此外,这种情形也变得可以理解,即为别人设身处地最终可达至如此的深度:“你活在他们心间,你的心也成为他们的庇护所。当心灵真正结合时,你完全认同于别人。”

因此,无私服务的关键,是通过失去自我来削弱分别幻相,并以此获得与他人的一体感。然而在服务活动中,对于减弱该幻相,我们做出多少有意识的努力?我知道我的许多日常问题产生于这种专注的缺乏,这在我和他人之间不必要地制造更多的困难。有一件肯定会让我失去专注的事,就是坚持我是对的,或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只要我这么做,对方通常会变得愈加坚持其立场,我们之间的分别面纱因而更趋厚重。因此我们必须扪心自问,我们应如何引导行为,以确保它们是基于分别幻相的削弱。

译自《世界一体(第三册)服务:为人类的灵性自由而工作》
翻译:蘭宇姝寧
校对:美赫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