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国王

两个国王
在无始之始之前,什么都没有。
但在什么都没有之前,
却有两个国王和一个王后。
第一个是无所不在的国王,叫撒瓦斯瓦(Sarvasva),
第二个是无所不知的国王,叫撒瓦戈纳(Sarvagna)。
撒瓦斯瓦王是宇宙从中进化、
精界和心界从中内化的
无限无意识。
撒瓦戈纳王是无限意识,
神的超越状态。
撒瓦斯瓦王是无意识的神,
撒瓦戈纳王是有意识的神。
王后叫娲坤氏(Vaikunth),
梵语意指神的休息睡眠处。
娲坤氏是宇宙之母,亦即原始摩耶(Maya)夏娃(Eve),
一切的心、能量和物质
都出自于她的身体(子宫)。
在初始之前,无所不在之王撒瓦斯瓦王
习惯一觉睡十二个月;
在他睡时,无所不知之王撒瓦戈纳醒着。
十二个月后,无所不知之王撒瓦戈纳睡,
无所不在之王撒瓦斯瓦则醒上十二个月。
在这些十二个月周期之间,王后娲坤氏
会到那个醒着的王身边
陪伴他七个小时。
偶尔两个王也会同时醒着;
那时王后就去陪伴撒瓦斯瓦七个小时,
然后去陪伴撒瓦戈纳七个小时。
就这样过了一个又一个世纪,一个又一个周期,
娲坤氏开始感到不安宁和不满意;
又经过难以计数的时间之后,
她终于感到彻底悲哀,
原因是她这个王后没有孩子。
因此有一天娲坤氏去见无所不知之王撒瓦戈纳,
对着他抹泪,哭诉道:
“撒瓦戈纳,你无所不知,
也一定知道我有多么不快乐。
我渴望有个孩子,但却不孕无子。
你这个无所不知者,请给我一个孩子吧!”
全知者撒瓦戈纳充满爱意地答道:
“亲爱的王后,我不能给你孩子,
这方面我帮不上你。
但我可以把怎样得到孩子的知识告诉你;
你若照我的话做,就会如愿得到不只一个、
而是七个的孩子。”
王后满口答应听从他的建议。
于是撒瓦戈纳告诉娲坤氏:
“当无所不在的撒瓦斯瓦睡觉时,
你去骚扰他——设法弄醒他。
撒瓦斯瓦即使在最深的酣睡中,
也会因为你而慢慢醒来;
不过他在醒来之时,会无比恼怒。
但就算他喷吐火焰,你也千万不要害怕!
那个时候你如果在他面前跳舞唱歌,
尽最大努力愉悦他,
他就会平息安静下来。
然后撒瓦斯瓦就会渴望你娲坤氏,要你做妻。
一旦欲望满足,他还会一次次地渴望你,
这样每过700,000年,你就会有一个孩子,
直到生完第七个。”
对撒瓦戈纳的话,娲坤氏非常明白;
她能感觉到诱惑的力量在胸中骚动。
撒瓦戈纳对娲坤氏笑了笑,接着说:
“不过,七个孩子的名字得由我取。
第一个孩子将叫梵卵(Brahmand)——宇宙种子;
第二个孩子将叫普拉(Pran)——精界;
第三个孩子将叫恰亚(Chhaya)——影子;
第四个孩子将叫卡亚(Kaya)——形体;
第五个孩子将叫摩耶(Maya)——精能力;
第六个孩子将叫凯莱希(Kailash)——心界;
第七个孩子将叫莫克提(Mukti)——解脱。”
“在生完所有七个孩子之前,
你娲坤氏可千万不要回来。
但在第七个孩子莫克提出生后,
你要离开无所不在的撒瓦斯瓦,回到我身边;
那时候,我撒瓦戈纳就会把你永远吸入我自身。”
听到大知本身所说之言,
王后十分高兴,便去引诱撒瓦斯瓦。
因得到高明的建议,她成功了;
她使劲儿摇晃撒瓦斯瓦,把他从深眠中扰醒。
这的确激怒了撒瓦斯瓦,随着他醒来,
巨大的火焰从他口中射出!
虽然大火从撒瓦斯瓦的眼中口中喷出,
王后娲坤氏却微笑着,一点都不害怕。
她用最诱人的方式跳舞唱歌,
直到撒瓦斯瓦平息下来;
接着,他开始渴望她。
过了些时间,完全被她的美丽迷住、
被她的魅力诱惑的撒瓦斯瓦
跟娲坤氏躺在一起,
在她怀里忘掉自己。
他们作为国王和王后,丈夫和妻子,
共同生活了4,900,000年,
在此期间生了七个孩子,
并按照撒瓦戈纳的意愿给每个孩子命名。
娲坤氏生完第七个孩子莫克提,
便离开无所不在的撒瓦斯瓦,来到撒瓦戈纳身边,
后者履行承诺,将她永远吸入他自身。
最初,无所不在之王(无限无意识),
无所不知之王(无限意识)
和王后(大无、原始摩耶)都在一起。
由于撒瓦戈纳的建议(大知)
以及撒瓦斯瓦同娲坤氏的关系,
造物界通过这七个孩子,
以七个阶段产生。
在那个初始,大无与两个国王
都在酣睡的海洋(超越超越)。
大无(娲坤氏)虽然只是乌有、影子,
但是却具有七种潜在能力——
淫欲、嗔怒、贪婪、傲慢、自私、仇恨和妒嫉。
在无始之始,
无所不在之王(无限无意识)睡着;
但在心血来潮欲望发生之后的本初,
他却从海洋中慢慢醒来;
无所不知之王(无限意识)
那时也从海洋中慢慢醒来;
同时,大无带着七种能力
来往于两个国王之间。
过了很多时代,娲坤氏(大无)去见撒瓦戈纳王;
由于他是无限意识,无所不知,
所以不受大无影响——
因为他知道自己就是大有。
大无用七种能力去吸引;
无限意识只有一种能力,
但那种能力是大知,
能够战胜所有其他的能力。
因此大有永远不会受大无吸引;
撒瓦戈纳不能给娲坤氏孩子。
而可怜的无限无意识撒瓦斯瓦,
却没有知识,躺在那个海洋里睡觉。
当大无带着七种能力去见撒瓦斯瓦时,
他便受到吸引,
因为他无知(无意识)。
就这样最初,大无与无限无意识
在无知中一体。
当原始摩耶娲坤氏表达想要孩子的愿望时,
无限意识与无限无意识状态
得以完全确立。
大无即王后——无知的阴面(接受性);
无限无意识即撒瓦斯瓦——无知的阳面(创造性);
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整个幻相世界。
无限意识即撒瓦戈纳王——在场作见证:
他知道娲坤氏什么都不是,
知道撒瓦斯瓦没有意识,并且
知道他们共眠时会发生什么。
大无虽然确实什么都不是,
但是最初却在那里;
通过娲坤氏,幻相将自身展现给撒瓦斯瓦王
(撒瓦戈纳王在娲坤氏内心创造了幻相)。
娲坤氏即原始摩耶——大知的影子,
是幻相(孩子)赖以产生的媒介。
尽管大无与无限无意识
原本一体(无知),但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却产生七个主要创世阶段(七个孩子)。
这七个孩子代表三个世界和七个层面——
灵魂进入造物界时首先无意识地经过,
之后灵魂通过进化体验造物界
并通过内化成道(解脱)而离开造物界时
有意识地经过的世界和层面。
大知真实,无知虚妄。
因此无知不存在;唯有大知存在。
大知是无所不知之王撒瓦戈纳的本质,
但他并不知道自己无所不知。
因此必须通过无所不在之王撒瓦斯瓦作媒介
来认识他自身,
这个媒介通过王后娲坤氏得以表现。
无所不在之王(无意识)和无所不知之王(意识)
都具有无限的性质和属性。
虽然在整个创世戏剧中,无所不在者始终在场,
但实则是那个无所不知者,
通过无所不在者的意识
经历进化和内化的。
大知是两个国王的实质和本性;
作为意识本身,无所不知者知道,
作为无意识本身,无所不在者不知。
无所不在者有大知,但知识全都潜在于
对自身本性的无意识中。
无所不在的无限无意识——
撒瓦斯瓦王的无知(不知),
成为无所不在的撒瓦戈纳用来
无限地认识自身的媒介。
原始摩耶即王后娲坤氏;
她是夏娃,撒瓦斯瓦是亚当。
摩耶有七种能力可把力量赋予虚妄;
娲坤氏就是通过这些能力去引诱撒瓦斯瓦的
——以便撒瓦戈纳能够知道。
摩耶不是虚妄,而是那个通过七种能力引诱、
让人沉迷于她怀中(幻相中),
从而让虚假显得真实的东西。
摩耶的诱惑力量乃嗔怒、淫欲、贪婪、傲慢、自私、仇恨和妒嫉;
因为这些力量,几乎人人都沉迷于各种幻相。
无所不知之神仅有一种能力——大知,
但却能够战胜所有其他的能力。
无所不知的撒瓦戈纳永远不会受王后娲坤氏吸引;
这就是为什么他不能给她孩子。
大知永远不会被摩耶吸引,
因为知道她只是乌有;
无知却总是被摩耶吸引,
因为无法看穿她是乌有。
就是通过这种摩耶吸引,
造物界以七个阶段从神对自身本性(意识)的无知中出现。
所以说无所不在之神撒瓦斯瓦
播下七个孩子的种子,摩耶通过能力
生下这些孩子,以便无所不知之神撒瓦戈纳
能够一一通过这七个孩子
获得对自身的知识(大知)。
起初就是撒瓦戈纳把娲坤氏吸引过来,
以便用她做媒介来唤醒撒瓦斯瓦
并且用孩子们作为意识媒介的。
这都是因为无所不知者不知道他自身——大有!
亚当与夏娃
亚当与夏娃的故事,
再次描述了无限无意识与大无之间的创造性关系。
无所不在之王(撒瓦斯瓦)是亚当,
摩耶(娲坤氏)是夏娃,他们曾一起
幸福地睡在超越超越乐园。
神是无所不知者(撒瓦戈纳)。
最初,神创造了亚当和夏娃,
他们赤身生活在伊甸乐园。
在乐园里生活和谐、美好、幸福,
他们从未见过的神
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
不过亚当和夏娃必须服从神的一项命令:
禁止他们吃园里某棵树上的果子。
一天,有一只蛇来到夏娃跟前,
说服她把禁果给亚当;她这样做了。
亚当先是犹豫不决,但终于被夏娃说服,
吃了果子,整个吃掉了;
他们违背了神唯一的命令,
神因而发怒,将他们逐出乐园!
虽然《创世记》里说
是神把亚当和夏娃逐出伊甸园,
但事实真相是:
他们从睡眠中醒来,进入造物界。
因为对自身本性的无知
亚当从睡眠状态醒来,进入造物界。
由于无知,亚当深受知识树上禁果的吸引,
尽管他起先犹豫不决。
禁果包含善恶知识——对立两面;
包含意识——有意识和无意识知识。
蛇代表幻相,幻相不真却令人信服。
本身并无实质、但却容易影响大无的幻相,
就是那只说服夏娃去诱惑亚当、
刺激娲坤氏渴望孩子的蛇。
知识树上的果子
代表通过诱惑——夏娃的引诱力
来制造欲望的事物。
伊甸园是神的超越超越状态,
是本初之前所潜在的
一切万物(亚当、夏娃和蛇)的本来状态。
由于品尝禁果的欲望,亚当进入造物界;
他吃的越多,越想知道自己。
品尝禁果把善恶知识赋予亚当,
意思是他知道了有意识与无意识的区别;
他渴望有意识(渴望知道)。
在美赫巴巴的著作《神曰》里,
亚当的这个想认识自己的欲望
被称作原始心血来潮(Lahar)“我是谁?”
《神曰》是献给蛇(幻相)的,
因为没有那只蛇,
亚当就不会获得意识。
(这只蛇被印度教徒称作蛇神——Shesh Nag)
亚当被逐出乐园,表明心血来潮的力量——
整个造物界的运动力量;
这种力量被称作扩张(pasara),
它持续地扩张——运动。
亚当进入造物界的目的
是为了证悟自身是谁,
但没有欲望他则做不到;
那个欲望叫业相(sanskara)。
从那个原始“自知”渴望中
产生了无数的欲望(业相);
这些欲望构成造物界
一切万物的虚妄意识。
起初亚当和夏娃赤身裸体,
意思是没有业相,
然而没有业相,就没有意识的发展。
夏娃渴望亚当,亚当渴望知识禁果。
没有想知道的渴望,亚当就不能证悟自身——
禁果是他渴望知识的原因。
其渴望随着他吃禁果并感到业相掌控而增加。
通过漫长的进化、转世和内化过程
认识大我——这需要时间。
亚当的犹豫是心血来潮欲望海洋中
在任何显现发生之前的骚动。
在希伯来和基督教传统中,
这个故事被说成是亚当吃了禁果后,
被一个愤怒的神逐出乐园;
但是故事的意义却丢失了。
实际上是无限无意识因为欲望——想要获得意识,
才离开超越超越,进入造物界。
神发怒相当于撒瓦斯瓦被娲坤氏弄醒时发火。
在伊斯兰教传统里也有同样的故事,
不过那是撒旦(而非夏娃)引诱阿丹(亚当)吃禁麦,
结果神把阿丹赶出乐园。
亚当是第一人,正是他首先证悟自己是神。
(亚当不是别的,就是那个吃遍错误东西之后
又吃掉自身的淘气小鸡。)
夏娃跟随亚当走出乐园,
她跟出来,因为是他的影子
(如同气体跟随小鸡)。
当夏娃对亚当说:“吃这个!”时,
这相当于“想象”对小鸡说,
“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就这样亚当和小鸡都被蒙骗了;
然而为了知道知是知、无知是无知,
这种欺骗乃是必要的。
撒瓦斯瓦和娲坤氏的七个孩子
每一个水滴进入造物界
都像从深深酣眠中醒来;
经过造物界其实等于觉醒过程。
在酣睡中,人处于原本超越超越上帝状态(海洋)。
在觉醒过程中,人的意识经过心界和精界;
虽然这两个世界对意识而言存在,
但却不为醒着的普通人所体验。
在人类浊意识中经过8,400,000人生之后,
吉瓦阿特玛(Jeevatma)再度醒来,
但这次却是有意识地经过所有通向超越的阶段。
这些阶段即内化,吉瓦阿特玛体验精界(太阳宫),
之后体验心界(希瓦宫和梵天宫),
再之后体验超越(Vidnyan)。
从超越超越状态,经过心界和精界,
降入造物界的第一个旅行
是在没有进化心体和精体的情况下通过的,
因而不能被有意识地体验。
不过,上升之归途
则是用充分进化的浊、精、心体通过的,
因而被有意识地体验(内化)。
这种一滴一滴地从原本超越超越状态
经过造物界又回到超越状态的
世界创造周期
被每一个有身灵魂所经历。
造物界意识有七个主要阶段
被有身灵魂(吉瓦阿特玛)经过。
无所不在之王撒瓦斯瓦和王后娲坤氏的
七个孩子就是这些阶段。
进入造物界的一切万物
都出自于无限无意识和大无,
就像第一个水滴(亚当)
从无限无意识(有夏娃的伊甸园)中出来
进入幻相,以便收复乐园(实在)。
娲坤氏(夏娃)的第一个孩子
即创世第一阶段、梵卵、宇宙种子。
梵卵是具有两个层面的心界,
是从火变成光——从原火(Tej)变成原光(Noor)
并被灵魂无意识地通过的种子。
(梵卵即神种;这个种子是母鸡下的第一个蛋。)
从噢姆(OM)点流出的每个水滴(小鸡)
都作为一个无穷小的种子
在心界停留700,000年,
尽管并无有意识的体验。
水滴在进入造物界时,
如果有意识地体验心界,
便成为大天使。
700,000年是心体(心)发展的第一阶段,
尽管它是以种子的形式存在于水滴灵魂。
让个体意识体验整个造物界的媒介
是造成心、精、浊体的业相(印象)。
在第一阶段,吉瓦阿特玛有很少的业相,
因此有一个未发展的心体(心),
不能体验心界的意识。
第二个孩子是创世第二阶段——普拉(Pran)。
第二创世阶段是第一创世阶段的影子;
精界是心界的影子(水滴扩展,鸡蛋破裂)。
通过精界,水滴灵魂再次无意识地经过700,000年。
精界有四个纯能量层面,
包括276种气体——等于无限能量(普拉);
这276种气体是原火(Tej)的影子。
然而,水滴灵魂在进入造物界时,
再次既不有意识地体验四个层面,
也不有意识地体验276种气体。
(水滴在进入造物界时,若是有意识地体验精界,
就会成为天使、提婆、仙女
并滞留于第三层面的天堂。)
在普拉阶段经过700,000年之后,
走向进化的吉瓦阿特玛通过
普拉的影子——第三阶段恰亚(Chhaya)。
恰亚指影子;水滴灵魂用700,000年时间
再次无意识地通过影子——恰亚。
作为普拉的影子,恰亚
是浊能量从中产生的精能量。
从这个影子恰亚中,形体卡亚(Kaya)出现,
随着形体,浊意识到来。
浊形体卡亚是第四个孩子和第四阶段,
在此意识开始进化,同时走出影子恰亚;
卡亚乃影子的影子。
卡亚的影子含有浊世界——
亿万个处于七个进化阶段的宇宙:
石金,植物,虫,鱼,鸟,兽和人。
随着业相(印象)的深化与不可计数(每秒千万)地增加,
浊意识也开始在宇宙中进化。
浊、精、心体通过七个形体(卡亚)阶段发展
直到在人类形体中充分发展;
在人类形体中,进化结束。
影子的影子(卡亚)代表浊摩耶,
这里,原始摩耶的七种能力
通过形体进行浊表现。
又过700,000年,第五个孩子摩耶(Maya)出现,
这是创世第五阶段。
第五阶段是精摩耶(摩耶的能力),
也可被称作精微摩耶,
因为七种能力具有精微表现(Riddhi-Siddhi)。
在精摩耶阶段,吉瓦阿特玛通过精界返回
并体验四个能力层面,
不过这次是有意识地体验
700,000年。
在整个精界旅行中
吉瓦阿特玛保留浊人身
尽管意识不到这个身体,因为有精意识。
浊意识被精意识取代,
通过完全发展的精体,体验摩耶精界。
在吠檀多教中,喜马拉雅最神圣的山是凯莱希(Kailash);
这其实是指撒瓦斯瓦和娲坤氏的第六个孩子。
700,000年之后,随着吉瓦阿特玛通过心界,
凯莱希诞生;
这次是有意识地体验心界思想(光)层面与情感(火)层面。
凯莱希即最高内化阶段——心层面,
通过最高媒介——充分发展的心体(心本身),
希瓦宫(纯思想)和梵天宫(纯情感)被体验。
在心界的700,000年期间,
吉瓦阿特玛在获得创世最高状态——纯心凯莱希的同时
保留着浊体和精体。
又过700,000年之后,
第七个孩子莫克提(Mukti)诞生,
到达创世第七阶段,
但这次却是造物界意识的融化。
吉瓦阿特玛获得莫克提,
出离一切未来生死。
在莫克提出生后,无所不知的撒瓦戈纳
通过无所不在的撒瓦斯瓦,
证悟自身实乃无所不知的无限意识,
同其影子(摩耶)一体。
因此,无所不知的撒瓦戈纳
根据承诺,将王后娲坤氏融入他自身;
无限意识吞噬无限无意识与大无。
当无限无意识获得真我意识时,
无知被吸入大知;
无所不在者,无所不知者,以及大无
都在超越状态复归一体。
娲坤氏想要孩子的欲望
相当于原始心血来潮欲望——
想要知道、生育欲望之冲动(Lahar)的第一个业相。
撒瓦戈纳建议娲坤氏利用诱惑能力
相当于蛇说服夏娃引诱亚当。
夏娃必须从知识树上摘下果子献给亚当,
正如娲坤氏为了生孩子
必须去诱引撒瓦斯瓦。
伊甸园的蛇相当于撒瓦戈纳在娲坤氏胸中
制造的无法控制的欲望骚动
(超越超越海洋中心血来潮的骚动)。
蛇或者说想要孩子的渴望
都创造了(作为无有)存在于
无限无意识与无限意识之间的幻相。
造物界源自无限无意识
并从大无中显现为形体,
唯一目的就是让无限意识
通过无限无意识这个媒介
来认识自己是无限意识。
也就是说,撒瓦戈纳接受娲坤氏的欲望并给她建议
是为了通过撒瓦斯瓦
来认识他自身乃是无所不知者;
一旦获得全知,
他就把娲坤氏之乌有吸入他自身。
由于撒瓦戈纳(无限意识)与娲坤氏(大无)的会晤,
撒瓦斯瓦(无限无意识)与娲坤氏(有七种能力的大无)
到一起产生七个孩子,
以便无限意识(撒瓦戈纳)能够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
娲坤氏访问撒瓦戈纳表示开端,
造物界诞生之始。
娲坤氏突发奇想,想要孩子;
她的冲动代表原始驱策——心血来潮“我是谁?”
这种冲动必须表达;
于是孩子们从欲望中——从心血来潮中产生。
最终通过撒瓦戈纳吸入娲坤氏,
证悟到整个造物界什么都不是。
韦希奴座榻(Vishnu Pad )与七头蛇神( Shesh Nag)
在吠檀多教里,第一人被称作韦希奴——维持者。
韦希奴在伊希瓦状态维持造物界,
但韦希奴作为至古者,通过承受整个造物界的重负
来维持造物界的神性。
韦希奴被描绘成睡在神圣海洋中的白莲花上,
被称作韦希奴座榻。
韦希奴座榻意味着神位;
韦希奴座榻的影子是娲坤氏(夏娃),
影子如同白莲从中生长的污泥那样黑厚。
从娲坤氏中生出七种能力;
从这个白莲影子中生出七头蛇神,
笼罩着睡中的韦希奴。
七头蛇神即是娲坤氏的能力;
她的七种能力也是蛇神的能力。
七头蛇神的每一个头都代表了她的一种主要能力。
白莲象征着纯洁,但纯洁的莲花却生于污泥,
污泥象征着原始摩耶——娲坤氏。
影子黑暗,从那个黑暗里
产生能够移动幻相的能力;七头蛇神出现。
韦希奴被摩耶的七种能力唤醒;
七头蛇神抬起并张开头——
蛇神头的这种张开(幻相的运动)
相当于幻相的展开(pasara)。
蛇神头的张开与收缩
象征着幻相对有意识的觉与醒状态
以及无意识的睡与梦状态的维系。
幻相的运动(七头蛇神就是该幻相)
激发第一个灵魂去获得对自身实相的意识。
蛇神的七种能力激发之后每一个灵魂
去证得神圣意识——实相。
蛇神唤醒韦希奴;韦希奴一旦醒来
(如同撒瓦斯瓦被娲坤氏的能力唤醒
或者说亚当被夏娃的引诱唤醒)
就必须下降到造物界,
经历自身的宇宙梦——
那个维持实相的幻相。
幻相之所以维持无限无意识
是为了无限无意识中的每一个灵魂
都能通过宇宙的运动
来证悟自身就是无限意识。
蛇神就是第一个灵魂——淘气的小鸡
在旅行终点获得无限意识时
所占据的神位(Ars-e-Maula)。
基督地位表示占据圣父宝座;
第一个灵魂亚当结束
从伊甸园无意识到天国无限意识之旅,
便成为基督。
阿瓦塔的蛇神,基督的宝座,先知的座位,神位,
都是同一个无限意识状态。
韦希奴从实相降入幻相,成为阿瓦塔,
成为造物界与神、幻相与实相之间的“中保”,
以便在造物界维系神性;
灵魂通过他而获得解脱——被唤醒。
圣父,圣子与圣灵
基督教经常提到三位一体——
同一个神的三个方面:
圣父,圣子和圣灵。
吠檀多教的帕若玛特玛状态(无限意识)
即圣父状态;苏非教的圣父是伽南(Janan)。
圣子状态被称作基督——基督性;
吠檀多教的圣子状态是神座(Vishnu Pad);
苏非教的圣子是万灵之灵(Jan-e-Janan)。
圣子状态被描述为“父与我一体。”
圣灵是受限的水滴,
造物界的个体灵魂,
并在圣子(基督)状态证悟真我时,
成为圣父。
有些人在获得圣父状态(无限意识)之后,
再次获得对造物界(幻相世界)的意识。
这些罕见的灵魂是赛古鲁,亦称库特博。
这种无限意识与造物界意识
同时完全并存状态
被称作圣子(基督)状态。
圣子状态是淘气的小鸡(亚当)
在获得无限意识(涅未卡帕三昧)之后
达到并占据第七超越层面的神圣状态,
他同时还获得造物界意识(撒哈伊三昧)
以便在三界工作。
圣子能为幻相世界工作,
圣父却不能,因为对幻相无意识。
涅未卡帕三昧(无分别三昧)是圣父状态,
仅仅体验“我是神”(唯我在);
撒哈伊三昧(自然三昧)是圣子状态,
同时体验“我是神,我是一切万物。”
圣子的工作是帮助其他灵魂(吉瓦莫克塔)
获得无限意识。
在此意义上第一个灵魂成为
无限意识超越状态的圣父之子,
但同时又成为造物界之父,
那个为造物界一切万物工作
以帮助其他灵魂达到圣子基督状态的
至古者。
吠檀多教、苏非教和基督教
都有圣父、圣子和圣灵。
这种三重性的相互作用
是在无限意识与无限无意识之间,
二者在“一体”(圣子)那里相遇;
圣子作为有意识的无限意识
和有意识的无限无意识,
对二者都有意识。
吠檀多教将圣灵叫做吉瓦(Jeev),
苏非教把圣灵叫做吉安(Jan)。
吠檀多教把无所不知的圣父叫做赛特(Sat);
苏非教把圣父叫做伽南(Janan)。
吠檀多教把圣子(亚当基督)叫做希瓦(Shiva),
苏非教把亚当叫做吉安-埃-伽南(Jan-e-Janan)。
吠檀多教把有限的圣灵状态(有限意识或称有限心)叫做克夏(Kshar),
苏非教把这个有限状态叫做哈德(Had)。
该有限状态表示造物界灵魂的状态——
圣灵、吉瓦、吉安。
吠檀多教把无限的圣父(无限意识)状态叫做阿克夏(Akshar),
苏非教把无限心叫做贝哈德(Behad)。
这个无限状态表示处于超越造物界的
涅未卡帕第七层面 “我是神”灵魂的状况——
圣父、赛特、伽南。
吠檀多教把赛古鲁所体现的完美状态
叫做乌塔姆(Uttam),
苏非教把库特博所体现的完美状态
叫做乌哈德(Unhad)。
这种完美化身指处于撒哈伊三昧或称巴卡-比拉(Baqa-Billah)状态的
圣子、希瓦、吉安-埃-伽南(Jan-e-Janan)
之无条件条件。
那个完美化身,
那个作为上帝化身的个体
在吠檀多教中是在撒哈伊三昧的赛古鲁;
在苏非教中是在巴卡-巴拉的库特博,
意思是那个完人集圣父、圣子和圣灵为一体。
这种一体性即灵魂的供献。
要成为完美化身(乌塔姆、乌哈德、圣子),
起初无意识之神(灵魂)必须获得
圣灵状态——有限状态(克夏、哈德):
这意味着具有形体。
之后圣灵必须获得无限状态(阿克夏、贝哈德)
才能成为圣父;
只有那时他才成为完美化身——希瓦(吉安-埃-伽南)。
这发生在这个完人注定做至师(赛古鲁、库特博)、
被赋予宇宙工作的情况下。
这样的人最为罕见,因为他们必须经过
神的每个状态,以体现神性的每个方面。
也就是说,完人同时体现了
圣父、圣子和圣灵。
要成为赛特(伽南)——无限智慧的圣父,
有身体的圣灵(吉瓦、吉安)就必须证得
阿克夏(贝哈德)状态的不受限无限性。
要成为希瓦(吉安-埃-伽南)——无限智慧的圣子,
就必须证得乌塔姆(乌哈德)状态——完美的化身,
并且必须作为圣灵保留肉身。
要成为圣子,就必须证得圣父状态——涅未卡帕“我是神”;
要作为圣子生活,就必须证得撒哈伊三昧状态——“我是万人万物。”
只有获得全知,才能知道圣父;
要成为圣子,就必须保留肉身(下降)并利用体现完美的无限智慧工作。
人在有限状态,等同于有限者——圣灵(克夏、哈德状态)。
神在无限状态;等同于无限者——圣父(阿克夏、贝哈德状态)。
阿瓦塔(基督)和赛古鲁(库特博)处于完美化身状态;
他们是至师、圣子(乌塔姆、乌哈德状态)。
当吉瓦(有形体的灵魂)与赛特(真理)合一时,
吉瓦就成为涅未卡帕三昧中的阿克夏(圣父)。
当吉瓦(圣灵)从阿克夏(无限)中降入造物界,
通过从摩耶魔掌中解放其他灵魂(吉瓦阿特玛)而为世界工作时,
他就不再是吉瓦,而是成为乌塔姆——撒哈伊三昧中的完美化身。
在并且从这个神圣的活神状态,阿瓦塔或赛古鲁
帮助那些受有限意识束缚的灵魂
获得自由(摆脱业相),成为无限。
这就是阿瓦塔或赛古鲁的宇宙工作,
把解脱成道赐予那些准备好获得
不受限无限状态的吉瓦阿特玛。
圣子基督,阿瓦塔或赛古鲁
同时留在有限的可夏状态与无限的阿克夏状态。
圣父,卜拉弥布特(Brahmi-Bhoot)或玛居卜(Majoob)
仅仅留在阿克夏状态——无限的“我是神”状态,
与造物界的有限物没有联系。
圣子基督作为阿瓦塔或赛古鲁(库特博),
在撒哈伊三昧(巴卡-比拉)状态为世界工作;
在超越状态的圣父——卜拉弥布特或玛居卜
则不能在涅未卡帕三昧状态工作。
要成为完美圣子——赛古鲁或库特博,
就必须证得圣父状态。
虽然圣子状态包括涅未卡帕三昧“我是神”
之圣父状态,
圣父状态却不包括圣子状态——
撒哈伊三昧“我是神,我是万人万物。”
造物界的所有水滴灵魂——吉瓦阿特玛,皆代表圣灵。
所有成道的吉瓦阿特玛——
吉万莫克塔(Jeevan-Mukta)、卜拉弥布特、帕若玛特玛(Paramhansa),
皆代表圣父(赛特、伽南)。
所有成为赛古鲁(至师)的成道灵魂
皆代表圣子基督、希瓦、亚当,
同时还代表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
圣父、圣子、圣灵状态的普遍性
是神圣的撒哈伊三昧(巴卡-比拉)状态;
完美大师的这种灵魂奉献包括造物界万人万物。
(圣灵实际上是第一个灵魂的幽灵,
是在淘气的小鸡吃了他自己之后,
被留在后面的每一个其他小鸡!)
象头神伽内喜(Ganesh)
起初有亚当(Adam)和夏娃(Eve)
——希伯来人、基督徒和穆斯林如是说。
起初有希瓦(Shiva)和赛缇帕瓦蒂(Sati-Parvati)
——印度教徒如是说。
虽然同一个有不同的名字,
意思却相同,因为亚当和夏娃
就是希瓦和赛缇帕瓦蒂。
第一个灵魂亚当和所有其他灵魂
都在幻相中通过所有进化和内化阶段旅行。
在印度,伽内喜故事里的每个角色
都代表了亚当旅行的某个方面,
因为在印度,亚当名叫希瓦,夏娃叫赛缇帕瓦蒂。
伽内喜这个故事代表了希瓦的旅行故事,
揭示了圣子是怎样成为圣父,
圣父又是怎样通过圣子而成为圣灵的。
在创世之初,希瓦和赛缇结为夫妻
(按创造者梵天的愿望并靠保护者韦希奴的智慧)。
赛缇感到没有谁比希瓦更伟大;
有一天她还如此告诉了希瓦。
但他却回答说,“罗摩(RAM)比我更伟大。”
赛缇听了,难以置信;
决定考验罗摩。
希瓦极力反对她的计划,
但赛缇不顾希瓦的恼怒和警告,
径自走入罗摩被放逐的森林,
假扮成罗摩的妻子悉妲(Sita)。
不过当赛缇走近时,罗摩打招呼说:
“希瓦好吗?”从而向她示现了他的无所不知。
赛缇为自己试图欺骗无所不知者
而感到无比尴尬和羞愧,
并请求罗摩宽恕;罗摩却说:
“饶恕你的须是希瓦;他是你丈夫,我不是。”
赛缇回到希瓦身边,但他非常生气,
不再认她为妻。
“你已经采用了悉妲的形体,”希瓦恼怒地说:
“而她是我母亲!我怎么还能把你当妻子?”
从那天起,希瓦就不再碰赛缇,对她甚为冷漠。
赛缇感到大受冷落,闷闷不乐。
当时赛缇的父亲达刹·波阇波提王(Daksha Prajapati)
在操办火祭(yagnya);
但这位国王却没有邀请女婿希瓦。
因为他把希瓦视为敌人。
(据说达刹不必要地被希瓦得罪了,
原因是他期待希瓦向他顶礼,
希瓦也明白他的意图,但是不能向国王顶礼,
因为那会让达刹遭受大罪。
据说倘若地位低者强迫比自己更伟大者
向自己顶礼的话,
那么地位较低者将遭受大难。)
然而赛缇并不知情,坚持独自前往参加火祭,
希瓦无法阻止她。
但她到了宫殿,看到除希瓦外,个个天神都被邀请,
感到无比羞辱。
更有甚者,希瓦塑像还被放在宫殿大厅里
一个很不受尊敬的位置。
看到希瓦受到这般侮辱,
又发现达刹根本不听她的悲哀倾诉
可怜的赛缇深感耻辱,
于是投身于祭火,活活烧成灰烬!
(据说为挽回赛缇的名誉,爆发了一场大战,
希瓦的愤怒和丧妻之痛是如此之大,众神都代表希瓦相互厮杀。
这场战争中,因为侮辱希瓦,达刹的傲慢让自己丢掉脑袋。)
有位叫帕瓦蒂(Parvati)的少女
为赢得希瓦做丈夫,
经历大量苦行与净化,受了很多年的苦。
希瓦已经接受丧失赛缇这个事实,
过了些时间,他和帕瓦蒂成婚了。
帕瓦蒂有宫殿,希瓦住在凯莱希山(Kailash)。
帕瓦蒂用自身子宫的藏红花泥
造了一个小孩为她守卫宫殿大门。
这个小男孩非常强壮,胜过男人。
他严守宫门,断然拒绝任何人来见帕瓦蒂,
包括希瓦主本人。
一段时间后,希瓦的侍卫(诸神)
看到其主不断受辱,便恳求他杀了男孩。
侍卫们为自己屡战屡败感到羞愧,
因为男孩用力量羞辱了甚至诸神。
可是希瓦怎能杀掉他呢?
因为孩子就如自己亲生——尽管为帕瓦蒂所造!
希瓦想把孩子当作儿子来爱,
但却受不了他的傲慢无礼,
不过要杀他——那是不可想象的。
据说有一天男孩窥见帕瓦蒂洗浴
——这是严格禁止的。
希瓦得知后大怒,气得失去控制,
悄悄走过去,一剑砍掉了男孩的头。
男孩死了,躺在那里,身与头分离,
宫殿地面都是血泊;
侍卫们却个个欢呼雀跃,
因为希瓦证明了自身优越。
然而事后希瓦却后悔不迭,
因为那只是个孩子,并且就像儿子。
悲痛万分的帕瓦蒂恳求希瓦让儿子复生。
为安慰帕瓦蒂,希瓦派梵天和韦希奴到丛林里
把遇到的第一只动物带回来。
这只动物是大象!
希瓦砍下大象的头,安在孩子双肩上;
随后让他起死回生。
孩子从此以后(并将永远)有着大象头和男孩身。
他的名字是“伽内喜”,现在且永远是
众神中最受喜爱者。
在伽内喜这个故事里,每一个角色都代表希瓦
(第一个灵魂、亚当、无限无意识、淘气的小鸡、赛旦)
意识的某一个方面。
起初希瓦有浊意识的人,
妻子赛缇(原始摩耶、大无)想用自身能力
去检验无所不知,也是无所不能、独一大能、大知。
当水滴灵魂(希瓦)认出
大无乃其母亲(赛缇采用悉妲的形体)
并对之不复迷恋时(希瓦不再碰赛缇),
灵魂便进入灵性道路——舍弃。
浊幻相(摩耶)成为灵魂的敌人(达刹羞辱希瓦),
且必须被消灭(赛缇投身祭火)。
在道路上付出巨大努力之后(帕瓦蒂承受苦行),
获得精意识(希瓦娶帕瓦蒂——精微摩耶)。
之后希瓦获得对心界的意识(希瓦入座凯莱希山),
帕瓦蒂住在宫殿(天堂),
伽内喜(心)由帕瓦蒂而生。
在天堂什么都有可能,什么都能得到:
帕瓦蒂从自身油脂(子宫分泌物)中
造出一个儿子。
伽内喜有孩子的心智,纯洁天真,
但有众人的力气,因而傲慢强悍。
由于他比任何侍卫都强大,
他们受不了这种侮辱,
所以想杀他。
不过希瓦容忍了伽内喜的傲慢,
因为他就像儿子。
最后,伽内喜犯了禁忌——看见母亲裸浴
(意思是他看见了心造的幻相)。
这让希瓦大怒,以致发誓杀掉儿子。
随着伽内喜倒地死去,希瓦意识到
伽内喜的确是自己的儿子——原始种子(梵卵),
并意识到他自身就是圣父。
随着死而复生,伽内喜而成为圣灵
(一切吉瓦阿特玛的意识,通过宇宙心
从真死——涅磐——返回者)。
个体心一旦歼灭,
就被宇宙心取代——大象头。
男孩身体所代表的水滴
成为心海——由小孩顶着象的大头代表。
就像希瓦代表自身成道的第一个灵魂,
伽内喜作为阿瓦塔回到造物界时
也代表同样第一个灵魂。
伽内喜即至古者(Adi-Purush);
他被斩首之后又回来了,
因失去个体有限心,
而获得普遍无限心。
就像希瓦成为一切希瓦阿特玛(Shiv-Atma)之父,
伽内喜也成为圣父希瓦之子,
并因而成为一切赛古鲁之父。
伽内喜出于淘气与好奇
(如同淘气的小鸡),
看见母亲裸体——此乃禁忌
(如同伊甸园的禁果),
最后经历有限心的消亡
(希瓦砍掉伽内喜的头。)
被斩首的伽内喜倒地而死;
心失去对造物界的意识。
当希瓦把象头安在伽内喜身上时,
伽内喜获得对无限无意识的
无限意识。
伽内喜是造物界第一个成道者,
他是作为宇宙心化身
一个又一个时代,一次又一次降临的
同一个至古者。
是希瓦阿特玛(圣子希瓦)里的吉瓦阿特玛(圣灵吉瓦)
通过赛缇、帕瓦蒂和凯莱希
体验摩耶所有方面
并且最终作为圣父,
通过伽内喜的形体而成为圣子。
伽内喜代表生命目的——无限心。
这个傲慢又好奇的孩子伽内喜
必须肩负由梵天和韦希奴找来的象头
所代表的造物界重担。
象头代表宇宙心——安在孩子嫩弱肩上的大头。
戴着大象头,象征着幻相被扭曲,
这归因于存在于人类意识中的印象
——自然和不自然业相的组合。
身上顶个大象头生活,
象征着伽内喜的无限重负——
人类不自然业相所造成的痛苦烦恼;
而消灭它们就是他的工作。
伽内喜因为能够担当
而成为众神中的最爱;
他能够承担无限的痛苦。
(当淘气的小鸡看见所有其他小鸡并心生怜悯时,
同一个重负就落在他头上;
出于怜悯,他承担起他们的痛苦。)
是一个男孩代表至古者;
孩子的身体象征造物界的纯净——
尽管有人类的自然和不自然业相重负;
他必须戴着的大象头象征着这个重负。
他是最受喜爱者,
是从不会被忘记者,
因为他承担着无限的痛苦。
他曾是多么傲慢啊,他又是怎样地偿付——
必须为自己的淘气付出代价!
那个丢掉脑袋的傲慢孩子,
那个破壳而出的淘气小鸡。

中文翻译:田心
配图制作:嘉童 石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