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教导

作者:宝·喀邱瑞发布于 2008年11月15日

沉默的教导

第二天,11月22日,巴巴的儿时伙伴贝利带着全部家当从普纳来到,开始在美拉巴德居住,这样,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后,贝利重新加入了满德里。

从11月23日起,美赫巴巴开始每晚给男孩们授述灵性语录。他通过字母板,一“讲”就几乎是两个小时。巴巴坐在地下穴屋内的上面部分,满德里和男孩们聚集在东窗外的平台上。他有时还用手势传达思想。

每句沉默之言都触动着一颗心灵

因为他的言语里藏着美酒。

授述中,巴巴会阐释创世的目的,进化与内化的诸阶段,精与心层面以及诸天堂(层面的部分)。他还解释了宇宙中无以计数的太阳月亮和星辰;气体、石头、金属、植物、昆虫、鱼、鸟、兽和人类形体的进化状态;死后的状态——天堂与地狱;瑜伽士、圣人、古鲁和阿瓦塔;神醉与玛司特,神爱与信爱;以及许多其它灵性要点。他以轻松随意却引人入胜的方式,阐释神秘知识密意智慧,孩子们不但完全领会,他们的心灵也同时打开,在爱的躁动中变得不安宁。逐渐地,他们开始为神圣陶醉所征服,从世俗的角度看,他们的行为显得奇怪。

学生们发现,在鲍克·达伊瓦拉和安伽尔·普利得的讲授与美赫巴巴的语录之间,明显存在着巨大的差别。结果是,他们开始不太在意老师们的讲述了,而是只想待在大师身边,专注于他的一言一语。几天之内,美拉巴德的气氛经历了一个彻底的转变。

随着大师开讲沉默的语录,

美酒也开始讲话。

为孩子们授述语录时,美赫巴巴经常使用比喻和类比来说明要点。12月18日,巴巴取出一个布娃娃,解释了进化的过程。巴巴将玩偶的头弯下,将四肢向内折叠,讲道:“这是世界上诸如石头矿物等无生命物体的状态。生命存在着,但却像个蜷曲的布娃娃,你看不到它。一切都是潜在的。”

巴巴展开布娃娃的胳膊和腿,将布娃娃倒立,解释道:“这是植物形体中灵魂的状态。它的嘴在根须里,腿或者说枝桠伸向空中。”巴巴将布娃娃翻转,让它四脚着地,表示布娃娃在动物形体中。最后,巴巴让布娃娃用两条腿站立,并解释道:“灵魂现在已到达人类状态——这是最后也是最高级的形体。”

业相之镜 

为了说明业相的运作,一天巴巴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面镜子,解释道:

假设这面镜子代表心的业相,而恰塔尼亚(Chaitanya)是无意识的意识。那么一旦恰塔尼亚在无意识的心里产生,便激起神的酣眠状态去认识大我。业相也在那个时刻开始。曾被搁置一旁的镜子,现在开始移向眼前。 

巴巴在黑板上画一个图,继续解释:

意识最初的运动之一,将镜子带给石头形体,这里只有镜子一角落入其视线内。下一个运动,对植物形体,将更大的镜面带入视线内。接下来,对昆虫、鱼、鸟和兽王国,将还要大的镜面带入视线范围。最后的运动,向人类形体,把整个镜面呈现于眼前,一个人在里面看见自己的影像,并且相信这个影像——大我的影子——是真我或大我;而这是不对的。

这样,因形体的进化而倾斜的镜子,也随着意识的上升而慢慢直立。但灵魂不去看内在的自己,面向自身,反而看见镜中的影像;而它所见到的乃是幻相。

该怎么做才能见大我?它必须把镜子拿开;不但拿开,而且要毁掉它!也就是说,一个人必须毁灭造成虚幻的业相。若不消灭它们,它们就保持不变,随着你每次出生而一再地呈现自身。比如,即使你一次次离开肉身,采用另外的人身,镜子依然在。因此要拿开业相之镜,看见你的真我。 

这样,虽然沉默,美赫巴巴以孩子们容易理解和记忆的方式,优美地阐释了创世与其它主题。

一次,大师向孩子们强调:“要记住你不是身体;你是灵魂——灵。”并敦促他们:“尽力不去想你是身体;尽力不去想你是能量;尽力不去想你是心。要想:我是灵魂;我是灵。”男孩们确实努力了。有人看到一个男孩对着自己的身体喊它不是真实的。

另一次,巴巴问他们:“比云高的是什么?”孩子们面面相觑,回答不上来。“母亲的爱更高,我的爱无限地更高!”巴巴回答。

自11月23日开始授述语录,大师的酒开始生效。孩子们对巴巴越来越亲近,对学业更少关心。现在他们更愿意静坐,或独处想念巴巴。食欲明显减弱。

每次语录之后,巴巴都会激励孩子们:“爱我,就会证悟我。我准备让你们成为辨喜、拉姆提斯、阿里和阿朱那一样的人。我的要价仅仅是爱。可在这儿抢劫灵性,但只有真爱才能打开宝库。神性在被我拍卖。准备好付出你们的一切来赢取之!”

这些语录对阿伽·阿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在笔记本上写道:“美赫巴巴是我的大师……阿伽·阿里是美赫巴巴的儿子……这个本子属于师利赛古鲁美赫巴巴的卑微奴仆。”

这个孩子还用石子在地上表达自己的心声,他尤其喜爱收集属于巴巴和巴巴用过的东西。积攒巴巴的指甲,头发以及巴巴夜里用来塞耳朵的棉花。

灵魂因渴望而痛苦。

孩子的嘴唇所言,心灵所涌

是大师沉默地吟唱的,

神圣至爱和恒爱之歌。

对神的爱 

11月25日,美赫巴巴给埃舍学校的男孩们授述有关爱神的语录:

神在你的内里,你必须在内里寻找他。但你如何寻找?通过努力在心中生发对神的爱。一个人一旦牢牢确立于道路上,便会朝着目标迈进。可用如下方式把爱比作饥饿:用饥饿象征爱。吃食物的念头象征对神的持续想念,设法得到食物可被比作对神的躁动不安和渴望,母亲的帮助象征赛古鲁的帮助,实际吃到食物象征证悟上帝。

吃饭之前食欲是必要的,同样在证悟上帝前也必须创造爱。一旦有了食欲,吃的念头便开始不断袭来。同理,对神的爱产生时,一个人便开始不断地想念神。在这两种情况中,努力开始——饥饿的男孩寻找食物,求道者寻找至爱上帝。努力的结果让前者同厨师或者母亲取得联系,将后者带入大师的领域。在一定的时间,两者皆达到各自的目标。

这是个恰当的例子,但它毕竟只是个例子。爱不像食欲那么容易产生,大师也不像母亲那么快就能找到。

如何创造爱?不是去哭喊爱,而是必须为至爱流血!这就是爱——爱的最高状态。你们中有那样的人吗?没有。但别担心;仍然努力去爱。   

之后,巴巴评价了他最喜爱的诗人夏姆斯-阿-丁·哈菲兹:

哈菲兹是文学界尽人皆知的大诗人,也是库特博,他那个时代的至师。在波斯和印度,成千上万的人仰赖他的著作的神圣指引。借助《哈菲兹诗集》做出重大的决定,历史上有过很多例子。靠它获得建议的实践至今仍然很普遍。就连如何埋葬哈菲兹的答案,也是在诉求他本人的著作后才决定的。

然而,只有极少数的人理解他在诗中所揭示的灵性秘密。事实上,大师哈菲兹已在《诗集》中逐一清晰地阐述了灵性的所有阶段。对能够理解的人,每一首完整的格扎尔都是指一定的灵性状态和阶段。 

第二天,11月26日,巴巴和男孩们打板球。上课铃响后,巴巴注意到布阿先生和鲍克在坐着闲聊。巴巴批评布阿先生说:“你抱怨劳先生和其他人违反命令,你自己却在违令!”

巴巴后来指出:“鲍克不是修行人。他不过是在练习瑜伽姿势,自认为灵性而已。让安伽尔·普利得接替他的位子。”这个命令从12月1日开始实施。

安伽尔每天早晨坐马车来美拉巴德。他家附近住着一个名叫G·P·埃德克的20岁小伙子。埃德克注意到安伽尔天天出门,一次他问车夫,安伽尔这是去哪儿。车夫告诉他:“去美拉巴德,那儿住着一位伊朗尼圣人。”

埃德克最近收到一封明信片,通知他另一座城市有一份工作在等着他。他想,在开始新的工作前,得到圣人达善将是吉利的。一天上午,他问车夫他可否随他去阿冉岗。车夫同意,埃德克和他坐马车前面,安伽尔坐在后面。

他们到时,巴巴正坐在小屋前。巴巴示意埃德克过来,问他是谁,做什么工作。埃德克从口袋里掏出那封明信片,递给巴巴,巴巴让韦希奴大声念出来。念完后,巴巴指示韦希奴:“蘸上煤油,烧了它!”巴巴随后通知埃德克:“我们这儿有一所中学,需要一位教师。如果你愿意,明天就可以开始工作。”埃德克欣然应允。

从此,埃德克每天早晨从家步行来美拉巴德。第一天7点左右,他碰见巴巴从山上下来,卡卡·夏哈内为巴巴撑着伞。巴巴看见他,指示说:“切莫动手打任何一个学生。也不要责骂他们。只是发自内心地教导他们,即使他们不听你的话,也不要担心。”埃德克开始在学校教英语和马拉地语,但他很快发现,男孩们只是在笔记本和石板上一遍遍地写巴巴的名。似乎没有一个学生注意听讲,这让这位新教师觉得很特别。

童年与灵性 

11月26日晚,巴巴给满德里如下语录:

童年是对灵性产生兴趣的理想人生阶段。年幼时获得的印象会深深植根。应该总是给孩子灌输神圣之美、荣光和喜乐,以点燃他们对神及其伟大的最高想象。

不应抑制孩子们对神的热情——无论怎样狂热。相反,应该总是尽最大努力,在孩子们心中制造对神圣提升的深深渴望。即使孩子们都因灵性热情和冲动而失控疯狂,也不必介意。这个机构的目的更是为了制造神圣疯癫者而不是学术学位。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前者。

当然,不能期望所有的男孩都能成为德如瓦和帕拉德那样的圣人,但他们中的一些肯定会在今后的人生中过上灵性生活;其余的几生后也将跟随其后——如果不是更早的话。目前的训练对所有的人最终都将结出果实。即便是一时的成道冲动和热情火花也会带来某种结果。它就像一个人银行帐户的现金余额,早晚会在他的灵性进步方面得到有益利用。

成年人极少获得持久的热情或渴望。当我给出有关神圣荣耀或灵性喜乐的引人语录或逻辑阐释时,连成年人都肯定会燃起追求真理和探测宇宙奥秘的渴望。但不幸的是,他们的炽热与热情并不持久。冲动来得快,因无速成结果去得也快。不过,一个人若是向真理前进,体验道路的不同方面和新奇,其热情会保持不变。

看见非凡的景象,或得到非凡的体验,会保持对真理的渴望,但却对真正的进步形成巨大的障碍。浓茶对疲惫的神经提供极好的刺激,但对健康则不会带来真正的改善;总体健康水平反而往往会在强刺激下受到损害。因此,一个人不应追求道路上的诸多新奇体验、光与能力。生活的目标——证悟真理——应该始终是每个人的唯一渴求。

然而,即使成年人的暂时冲动也不应认为是无意义的。在寻求真理方面,无论努力怎样微小,无论在身体还是心理上,它都会构成一份有价值的资产。各种各样的善与恶印象被消耗,但灵性印象却不会,而是永远作为一个人的信用——不断增加,从不减少。因此,应该尽最大努力让哪怕一时的冲动也得以表现。少数的人尽管年事已高,仍然有机会通过偶然的静心而建立持久的渴望。热情、内在冲动、甚至一时的渴望,都应受到欢迎,因为它们常常成为通往真爱的踏脚石。

译自宝·喀邱瑞著《美赫主》第三卷

翻译:美赫燕   

校对: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