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的类型(五)

作者:美赫巴巴发布于 2023年6月4日

第五部分
人格专门静心

专门静心的种类

在第三部分看到,专门静心有三类:(1)有关体验客体的静心,(2)有关体验主体的静心,(3)有关心理运作的静心。而这三种类型的静心通常是彼此关联的,这是因为体验的主体、体验的客体、以及二者相互作用所引起的不同心理运作,都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所以,这三类静心并不是截然不同和互不相容的,而是常常相互交叉。有关体验客体的静心,可能经常涉及到体验的主体,也可能涉及到各种心理运作。有关体验主体的静心,可能经常涉及到各种心理运作和这些心理运作的对象。有关不同心理运作的静心,可能经常涉及到体验的主体和客体。不过,每一类静心,在某种程度上,都因某个主导因素而保持自身特点。因此,第一类静心主要涉及到体验的客体,第二类主要涉及到体验的主体,第三类主要涉及到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

专门静心分类表

可以根据静心的内容和静心的方式,对上述三种类型的静心做进一步的划分,把每一个类型细分为很多具体的静心形式。在这些众多的专门静心形式中,仅仅有必要特别提及那些典型的或者重要的形式。因此,在下表列举了十二个专门静心形式。

专门静心分类表

I


有关体验客体的静心
1对大师神圣品质的静心
人格 静心形式
2对大师形体的专注
3心灵静心
4行动静心
5对众多显现生命形式的静心


非人格 静心形式
6对自身诸体的静心
7对神的无形无限方面的静心
II有关体验主体的静心8寻找行为者
9把自己视作见证者
III有关心理运作的静心10记录念头
11观察心理运作
12让心空白

人格与非人格静心

值得注意的是,在分类表里提到的十二个专门静心形式当中,前四个是人格静心形式,其余八个是非人格静心形式。涉及到一个人的静心属于人格静心。涉及到(1)人格的方面,或者(2)通常所理解的人格范围以外事物的静心:是非人格静心。在这个部分将分别解释人格专门静心形式。在第六部分将分别解释非人格专门静心形式。

人格静心的优势

与非人格静心相比,人格静心具有一些明显的优势。对初学者来说,人格静心容易且伴随着喜悦;非人格静心往往枯燥而困难,除非一个人在这方面有特殊禀赋。此外,非人格静心形式主要是训练头脑或智力。人格静心形式不仅训练头脑或智力,而且还能引发心灵情感。在灵性完美中,头脑与心灵必须达到充分发展与平衡。因此,有助于脑心发展与平衡的人格静心,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当求道者通过人格静心形式做好适当准备时,非人格静心将真正富有成效。

对完人的人格静心

人格静心的对象是灵性上完美的人。正如一个敬慕且不断想念拿破仑的人倾向于成为拿破仑那样的人;一个敬慕且不断想念灵性完人的求道者,也同样倾向于成为灵性上完美的人。人格静心的合适对象,是一位活着的大师或阿瓦塔,或是过去的大师或阿瓦塔。重要的是静心的对象必须在灵性上完美。倘若选择的静心对象灵性上不完美,他的弱点就有一切机会渗入冥想他的求道者的心。如果静心对象灵性上完美,求道者就踏上安全可靠的道路。

冥想大师的品质

人格静心通常始于求道者对自己在大师身上看到的神圣品质的由衷敬慕。通过冥想大师在生活中所体现的神圣品质,把这些品质吸入自己的生命。大师终极上超越了一切的品质——好的坏的。不受它们的约束。他和身边众生交往时所展现的品质,皆是神性行动的不同方面。通过这些品质,神性表现成为帮助那些珍惜它们者的媒介。对大师体现的神性的珍惜,产生了若干静心形式。在这些形式中,求道者坚持不懈地把大师看作博爱或超脱、无我或坚贞、无限知识或无私行动等品质的化身。有时,心可能分别冥想这些品质,或那些内在相互联系的综合品质。如果是自发的,这种静心形式则非常有价值。从而引向对大师的更大认识,逐渐地把求道者塑造得像大师一样,帮助他为证悟真理做准备。

专注大师的形体

冥想大师的神圣品质,往往有助于对大师形体的专注。在这种静心形式中,求道者觉知到大师的灵性完美,自动把注意力集中于大师的形体,而不去具体分析构成其灵性完美的品质。虽然这些品质不在他的心中重演,但他通过有关大师品质的预备静心而可能获得的全部认识,却构成了这种专注的隐性背景,并且促进其效力和价值。这种静心形式是将大师完全等同于灵性理想。

心灵静心

将大师与灵性理想完全等同,排除了可能存在于大师与求道者之间的障碍。从而释放对大师无拘无束的爱,引向心灵静心:也就是怀着不间断流溢的无限爱,持续地想念大师。这种爱能够消除那个似乎将求道者与大师分开的分别性幻相,并且具有其他静心形式实际上无法比拟的自发性。在最后阶段,心灵静心由无边的喜悦和彻底的忘我所伴随。

行动静心

对大师的爱带来与大师越来越深的认同,以至求道者渴望活在大师里面,为大师而活,不为狭隘的自我。这引向行动静心。行动静心最初通常采取如下形式:(1)求道者在思想上把自己的一切全部献给大师,从而放弃自身的一切善恶。这使他摆脱自我的好与坏成分,不仅帮助他超越这些对立关系,而且帮助他实现同大师的永久真正结合。(2)求道者志愿为大师或大师的事业服务。怀着无私服务精神为大师工作不啻于静心。(3)求道者不允许自身的任何行为喂养自我,无论大小好坏。他不去想,“我做这。”而是系统地培养如下想法:“实际上是大师通过我做我所做的一切。”比如,他在看时就想,“大师在看”;在吃时想,“大师在吃”;在睡时想,“大师在睡”;在开车时想,“大师在开车。”即便是做错事他也想:“大师在做这个。”从而彻底放弃其行动自主权,把所做一切直接同大师联系起来。这样做的必然结果是每一个行动都由大师所体现的灵性理想来决定。

四个上升阶段

有关大师的四种人格静心形式,代表了四个主要的上升阶段:(1)感悟到大师所体现的灵性理想;(2)把大师视作灵性理想的化身来专注;(3)把大师视作灵性理想的示现来爱;(4)在个人生活中实践在大师身上感悟到的灵性理想。这些有关大师的不同人格静心形式,终极上都有助于释放创造性的灵性实现生活。冥想大师就是冥想活的理想,而非单纯的完美概念。因此能够生发能动力量,最终使求道者能够跨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将灵性理想与日常生活行为结合起来。活出由大师体现的灵性理想所启迪的生活,是一切人格静心形式的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