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的类型(六)

作者:美赫巴巴发布于 2023年6月4日

第六部分
非人格专门静心

人格与非人格静心

第五部分解释了人格专门静心。这个部分将解释非人格专门静心。前面提到,涉及人的静心是人格静心;涉及人格的方面或者通常所理解的人格范围之外事物的静心,是非人格静心。在第五部分的分类表中,前四个是人格静心形式,其余八个是非人格静心形式。就像人格静心形式,非人格静心形式也值得分别解释。

冥想显现的生命形式

人的注意力倾向于被吸引到自己的身体或其他形体上,而无视这些形体所表现的精神。这导致幻想、纠葛和其他复杂情况。因此需要有一种静心类型,能够帮助求道者适当认识和正确对待众多形体的真正地位和意义。在这一类静心中,求道者养成一种习惯,也就是不断地把一切形体都平等视作一体遍在生命的显现,而这些形体单独看什么都不是。这种静心有助于摆脱同造物世界的纠葛,培养最高类型的博爱——把全人类和一切众生都看作是一个不可分整体的成员。

有关自己身体的静心

不过,除非由另一种有关自己身体的静心补充,否则这种涉及众多显现生命形式的静心就不完整。一个人自己的浊、精或心体,就像其他人的诸体那样,都是一体遍在生命的某种形式。然而深深的执著却让人把意识集中于自己的诸体,乃至与之认同。不断保持对自身诸体的超然念头有助于意识解放和真正自知降临。这种类型的静心对求道者非常有效。这时浊、精、心体皆被视作可随意穿上或脱下的外衣。

神的无形无限方面

有关众多显现生命形式的静心类型和有关自身诸体的静心类型都是在为下面的非人格静心形式做准备:(1)努力地将意识撤出显现生命的所有众多形式和自己的诸体,(2)把意识集中于神的无形和无限方面。在初级阶段,这种非人格静心形式必须借助于一些代表无限的象征。从暗示与表示无限的意象开始,实际上要比有关无限的抽象概念更有助益。可以让心稳定于天空、海洋或广大虚空的意象上。求道者一旦选择了某个意象,就应在整个静心期间坚持使用,不允许另一个意象来取代之。在这些代表无限的象征中,全然和无穷虚空是难以想象的;但如果一个人能够成功地将之呈现于心中,则是最好的象征。然而即便用无穷虚空代表无限,也不期待求道者通过这种静心形式,达到头脑完全空白。那种空白涉及到心理活动彻底止息和绝对无思无念。但在这种静心形式中,心试图借助某个重要象征来认识和证悟神的无形无限方面。

把无限想象为内在

这种非人格静心形式有一个重要变体。在此,求道者不把他所想象的无限视作某个外物的无穷延伸。更有助益的是把无限想象为内在的。求道者把无限想象为内在具有,之后通过反复默念:“我像内在天空一样无限”,或“我像内在海洋一样无限”,或“我像内在虚空一样无限”:来强烈暗示自己同无限一体。甚至更有效的方法,也许只是单纯使用“我是内在无限”公式,并在反复默念公式的同时,通过所选择的意象来领会和证悟无限的意义。不需要用许多词;掌握公式所表述的思想就足够了。

“我是无限”静心可能会引导求道者融入神的无形无限方面。有些求道者融入得非常彻底,以至于连大群的蚊子飞过都听不见。有些求道者可能会变得烦躁不安。不应总是担心静心会不会成功,而是要坚持不懈,不管是否有融入体验。姿势放松也有助于融入。不过,除非有大师帮助,否则终极的融入是不可能的。

寻找行为者

目前为止所解释的静心形式,主要涉及到非人格的体验对象。而有些非人格静心形式则涉及到体验的主体。这种静心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不停地追问:“是谁在做些事情?”求道者发现自己在想“我睡觉”,“我走路”,“我吃饭”,“我说话”,“我看、听、触、尝、嗅”,“我思想、感受、欲望”之类的念头。这种静心形式所探究的问题是“这个‘我’是谁?”灵魂并不体验这些东西。灵魂不睡觉、走路、吃喝、讲话,不看、听、触、尝、嗅,不思想、感受、欲望。行为者到底是谁?必须找到这一切活动的本源,解释一切生命的奥秘。

有一种力量在做所有这些事情,人必须知道自己有别于并能够超然地运用这种力量。求道者认为自己走路,实则是其身体走路。求道者认为自己看、听、思想、感觉、欲望,实则是其心通过某个方便媒介做这些事情。求道者作为灵魂,无处不在,实际上什么都不做。不过,仅仅认为自己作为灵魂无所不在和实际上无所作为是不够的。他必须知道这一点。

把自己视作见证者

还可以通过另一种静心方式来认识灵魂:在此,求道者试图把自己体验为一切身心事件的纯粹见证者。人从梦中醒来后,认识到自己不是梦中行为的真正施行者,而只是见证者。求道者如果坚持练习把自己视作在醒中以及梦中所体验的一切身心事件的见证者,就会很快培养出彻底超然,从而摆脱有关世俗事件的一切烦恼痛苦。这种静心形式旨在让求道者脱离时间的桎梏,立刻解除与受限能量的种种表现相关的烦恼担忧。灵魂作为见证者,对发生在时间中的一切事件都保持超然,不受行动的结果束缚。对这一切必须去体验,不能只是纯粹想象。

让心静止的重要性

不过,涉及体验主体的静心形式也有其弊端,因为真正的体验主体从来都不可能是一般意义上的思想或者静心对象。所以这些静心形式至多只能让求道者非常接近自知,只有当心领域被完全超越时,全盛的自知荣光才会降临。因此,有一些非人格专门静心形式涉及到心理运作,最终旨在使心静止。

记录思想

控制思想即完全意识到是什么思想。必须首先关注,然后才能控制思想。初学者在平常的反省中,几乎不可能对脑子里闪现的所有模糊念头给予适当关注。因此,求道者偶尔把思想全部记录下来,在闲暇时仔细审察:也很有帮助。这个过程不同于按照计划写论文。允许念头出现,不加引导或抑制,以便潜意识里那些甚至被压抑的因素都能进入有意识心。

观察心理运作

在更高级阶段,当念头在意识中出现时,可能会出现对心理过程的强烈觉知。这时已经没必要记录。对心理运作的观察应当伴有对思想的评价。只有通过认识这些思想的价值才能控制思想。当各种袭击心的念头受到评价,内部业相刺激得到正视和适当认识时,心就会从一切相关的痴迷强迫中解放出来。

让心空白

这就为让心空白的静心做好准备。让心空白是最难做到的事情之一。在睡眠期间,心没有任何思想,但这时意识也中止。如果心想在醒状态成为空白,则是在想这个念头,而远未达到空白。不过,通过交替使用两种互不兼容的静心方式,让心处于集中与分散之间,就有可能解决让心空白这个棘手问题。

集中与分散交替

求道者可以专注大师五分钟,之后随着心稳定于大师的形体,可在接下来的五分钟用非人格静心的“我是无限”念头来稳定心。他还可以通过睁开眼冥想大师形体,闭上眼进行非人格静心,来强调两种静心形式之间的差异。这种交替有助于使心空白,但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对两种静心形式都认真实践。虽然五分钟之后要换成另一种静心,但在第一种静心期间却不能去想这个。没有集中就没有分散。一旦转变成功,就不要考虑第一种静心。分散必须像之前的集中那样彻底。当集中与分散快速交替时,心理运作就仿佛被一条锯来回切割。各种类型的心理运作的消失,有助于让心绝对静止,又不让意识出现中断。

平静心反映真理

求道者心中出现的所有念头,都是烦恼的形式,其根源就在于存储业相的动力。求道者只有把心控制到能够随意地排除一切念头,心的焦虑才会消失。只有在彻底的内在沉默中才能发现真理。湖面平静时,映现星星。心平静时,反映灵魂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