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圣母颂

诺芮娜·马切贝利王妃接收发布于 2022年6月29日

引言:诺芮娜·马切贝利王妃的生平和工作

1、圣母颂:《奇迹》剧中的诺芮娜王妃

诺芮娜·吉里(Norina Gilli)于1880年3月3日出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她的父亲卢多维科·吉里(Ludovico Gilli)是佛罗伦萨本地人,母亲艾玛·特罗尔(Emma Trolle)出生于瑞士温特图尔。我们对诺芮娜的童年知之甚少,只知道她跟一个舅舅海因里希·沃尔夫林一起度过大量时间。海因里希·沃尔夫林(Heinrich Wölfflin,1864-1945),因其对文艺复兴和巴洛克艺术的开创性研究,被视为现代艺术史领域的奠基人之一。

(注:诺芮娜的老友艾妮塔·维埃拉德在1993年8月的谈话中告诉我们,海因里希·沃尔夫林是诺芮娜的舅舅,她在成长过程中常跟他在一起。艾妮塔回忆曾见过他一面,当时他和诺芮娜一起参加她的画展。沃尔夫林和诺芮娜的母亲都出生在温特图尔。他最重要的著作有《文艺复兴与巴洛克》(1888年),《古典艺术》(1899年),《艺术史的基本概念》(1915年),以及《意大利和德国的形式感》(1931年)。虽然我们不知道诺芮娜有几个兄弟姐妹,但她的资料和照片显示至少有一个兄弟弗朗西斯科和一个姐妹吉塔。)

沃尔夫林的影响,肯定为诺芮娜塑造了某种有教养的艺术品味,这是她在一生中加以运用的——既在她的戏剧和电影生涯中,她的仪态有时反映出巴洛克宗教绘画中的人物形象;也在后来的生活,即默土海滨美赫灵性中心的开发和美化过程中。一定是在早年期间,诺芮娜也开始掌握非凡的语言技能。她的日记和通信表明,她不仅能用母语意大利语,而且能用法语、德语和英语写作。多年后,当她伴随美赫巴巴在欧洲各地旅行,联系不同国籍的人来见他时,她在这些语言上的流利使用变得尤为宝贵。

诺芮娜早期生平的决定性事件发生在1911年。当时她以玛利亚·卡米(Maria Carmi)的艺名,在神秘剧《奇迹》(The Miracle)的伦敦首演中,扮演圣母的角色。这部音乐默剧由三人合作完成:作家卡尔·沃莫勒(Karl Vollmöller),当时诺芮娜的丈夫,他根据中世纪的一个传说改编成此剧,讲述的是礼贤会女修道院里的一座雕像奇迹般复活的故事;作曲家英格伯特·汉普丁克(Engelbert Humperdinck),理查德·瓦格纳的前音乐助理,以他的歌剧《韩塞尔和葛雷特》(1893年)而最为知名(译注:德国童话,又名《糖果屋历险记》);杰出的戏剧及歌剧制作人马克斯·莱因哈特(Max Reinhardt),在《奇迹》首演的同年,他还将理查德·施特劳斯的歌剧《玫瑰骑士》(1911年)首次搬上舞台。 

诺芮娜扮演圣母玛利亚雕像的角色,该雕像变成活人,以代替一个逃离修道院追求尘世体验的修女。直到剧终修女回来,圣母再度变成雕像。诺芮娜饰演该角色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要像雕像一样完全静止地长时间站立,然后从超凡的圣像令人信服地变成温暖而富于感情的玛利亚,这种变换完全是通过无声的动作来传达的。 

被选中扮演该角色时,诺芮娜不仅缺乏表演经验,而且身体状况很差,患有肺结核。她在几年后写的一篇短文中,描述了这段时期的生活:

我很乐意对你们讲述我过去生活中的一件小轶事。那时我是个年轻女子,在瑞士的一家疗养院里卧病三年。当时最权威的医学专家给出的结论是——不治之症。我知晓他们的定论,但表现得若无其事,因为我不愿相信。

一件极为震撼的事情成为我人生的转折点。或许对我的初次婚姻来说,在太久而难以描述的诸多巧合中最出乎意料的,是我受邀在伦敦的一部所谓灵性哑剧《奇迹》中扮演基督母亲的角色。

我本不是演员,也不想当演员,但这场冒险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逃离疗养院,奔赴伦敦。我生平中的这桩不寻常事件,从一开始就决定了我将探寻生活的灵性解决之道。这一巨大冲击赋予了我对生活的创造冲动,治愈了我的肺病。

人的内在蕴藏着非凡的力量。当然那时的我还年轻,时至今日,我同当年一样活跃,只是活动领域不一样。(注:这篇自传体短文是在诺芮娜的一组1940年代资料中发现的。)

初次准备角色时,诺芮娜被面临的任务弄得不知所措,她的怯场和缺乏经验导致排演时的紧张。她写道:“我勉为其难、稀里糊涂地,被安排在世界上最大的舞台、伦敦奥林匹亚大厅的中央……我不知道该怎么演。我差点被大导演(马克斯·莱因哈特)辞退,他曾满心希望在我身上发现他觉得有的天赋。”

(注:这一段和后两段引文中,诺芮娜描写了她饰演圣母玛利亚的经历,这些文字收录在一篇名为《我的经历》的自传体打印文章中,是1938年她在印度盘奇伽尼伴随美赫巴巴期间写的。)

pastedGraphic.png
(站立者)玛利亚·卡米(诺芮娜)在1920年代的《奇迹》剧中饰演圣母雕像

随后,转折点来了。如诺芮娜所述,那时基督母亲在她内心活了起来,并教她怎样演这个角色:“我成为圣母本源的深不可测意志之媒介,通过我用下意识的方式演出。”突然间,诺芮娜知道如何在台上表演了。她自己对角色的内在体验被生动地演绎出来,对观众产生巨大影响。她这样描述那次演出:

慈悲的圣母在我登台演出时,常在我心中说些诗句。这些诗句激发我的情感,增加我的强烈体验,她的爱语在我身上释放一种律动,从而创造了那种超凡的步态,后来许多艺术家、导师为此会见我,试图领会并想要采纳。

这场演出还带来意外的灵魂福祉——慈悲的圣母通过我进行疗愈。我亲眼目睹,蓝光的振动从我的内核涌出,并抵达观众中某个不知名的对象,被有意识地接收。在这场漫长戏剧的演出过程中,我一直凭借她的恩典,在效仿她。

诺芮娜的表演不仅吸引了观众,也让评论家着迷,后者称赞她的表演有着“萦绕不去的美”。1912年1月31日,伦敦的一家报纸刊登了一篇文章,标题为《波提切利式的完美面孔:<奇迹>中的圣母》:

在《奇迹》剧中,没有哪个人物比美丽的圣母引起人们的更大兴趣了。人们对“玛利亚·卡米”赞不绝口,不仅因为她姿态上的完美,还因为她对这个角色的高贵构思。有段时间,“玛利亚·卡米”的身份一直是个谜;现已揭晓,她是卡尔·沃莫勒夫人,这部神秘剧作者的妻子。在最近接受《标准晚报》采访时,她说:“我是意大利人,意大利天主教徒。对这个角色,我并未做过特别的研究,无论是在美术馆还是在其它地方。我对圣母角色的构思绝不是德国式的,而是纯粹意大利式的。这个角色也许很难演,但我很喜欢,直到当天的两场演出结束后,我才感到保持纹丝不动近三个半小时导致的极度劳累。”报道继续写道:“许多见过玛利亚·卡米的人认为,她有一张波提切利式的完美面孔,就像在国家美术馆可以看到的。但任何人,就连艺术家本人,都无法解释在整个演出过程中,她的面容焕发出的那种萦绕不去、半悲剧、半哀婉的微笑。”(注:《素描》,1912年1月31日,8-9页)(译注: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 1445—1510],是15世纪末佛罗伦萨的著名画家,他画的圣母圣子像非常出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之一。他创造的艺术形象,如著名的《春》和《维纳斯的诞生》,都有着宗教的庄严感,画中还带有淡淡的忧愁与感伤。)

pastedGraphic_1.png
(中)玛利亚·卡米(诺芮娜)在1920年代的《奇迹》中饰演圣母

1912年2月,临近诺芮娜离开英国、赴柏林在莱因哈特的指导下演出时,伦敦的评论家克劳德·菲利普斯爵士(Sir Claude Phillips)发表了热情洋溢的送别辞:

若不略表热烈衷心的感谢就让她离去,肯定是失礼的。因为本次演出有着萦绕不去的美,它悄然而又不可抗拒地吸引了公众,令真正热爱艺术和灵性美的人士为之着迷,名副其实地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我们表达感谢,绝非出于奉承之意,而是对一项伟大的艺术成就的认可,那是由某种比单纯的技巧完美更强大的东西所提升到的更高境界。(注:克劳德·菲利普斯爵士,<玛利亚·卡米>,《每日电讯报》1912年2月14日)

《奇迹》的成功,开启了诺芮娜作为著名舞台及电影演员的职业生涯。1914年至1921年间,她依旧用玛利亚·卡米的艺名,主演了超过25部意大利和德国的无声电影。其中最知名的是《特蕾莎·拉奎因》和《迷失在黑暗中》6*。在此期间,她与沃莫勒离婚,1916年与乔治·马切贝利亲王结婚,马切贝利亲王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也是其祖国格鲁吉亚的民族英雄。(注:有关诺芮娜戏剧和电影生涯的信息,可参阅Enciclopedia dello Spettacolo中的词条“玛利亚·卡米”(Maria Carmi),(Rome: Casa Editrice le Maschere, 1956),第53-54页;以及Film Lexicon degli Autori e delle Opere中的词条“玛利亚·卡米”(Maria Carmi),(Rome:Edizioni di Bianco e Nero,1958年),第1110-1111页。) 

1924年,马切贝利亲王和王妃移居纽约市,诺芮娜在美国上映的《奇迹》剧中再度扮演圣母。作为她的标志性角色,在欧洲和美国总共演出一千多场。在纽约,她成为戏剧艺术学院的教员,教授哑剧。1920年代,诺芮娜和乔治创办了自己的生意,马切贝利王子香水公司。生意非常成功,赢得世界五大顶级香水之一的美誉。(译注:经查阅,目前依然有马切贝利王子香水在售,《廊桥遗梦》中女主角弗朗西斯卡用的香水就是其中的一款“风之歌”。)

pastedGraphic_2.png
(左)玛利亚·卡米(诺芮娜)宣传照,1910年代
(右)乔治·马切贝利亲王和王妃,约1920年代

诺芮娜的声誉和美貌使马切贝利牌产品广受欢迎。两款香水,“圣母颂”和“诺芮娜王妃”,都用诺芮娜在《奇迹》中身穿戏服的剧照做广告。1935年乔治去世后,诺芮娜卖掉她在香水公司的股份,将出售所得捐给美赫巴巴的事业。这些资金被用于建设在印度纳西科的巴巴埃舍。他的许多西方弟子,包括诺芮娜本人和伊丽莎白·帕特森,在那里生活了将近一年。

pastedGraphic_3.png
两款马切贝利王子香水的广告海报,192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