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内容围绕“神的十个状态”图展开。这幅由美赫巴巴亲自授述的图是来自于其不可测量的无上真知宝藏的一枚珍宝。图中的灵性术语也同最被普遍接受的苏非教、吠檀多教和基督密教同义词衔接联系。
鸟瞰图表,我们会发现它实际描绘了超灵落到最低点成为人(insan或称jiv-atma)的下降旅程和再次经意识展现层面返回本源的上升旅程—首先成为神圣融入者(Majzoob-e-Kamil),最后止于至师(Insan-e-Kamil或称Shiva-Atma)。神的十个不同状态是这个旅程的主要阶段。在旅程中,无意识的神成为有意识的人,以便成为有意识的神。
尽管神的这些状态貌似不同,实际却是同一个神的十个方面。这个神是并将永远是一。超灵的下降与上升仅仅发生在想象之中;随着想象的结束,个体灵魂也完全有意识地证悟:唯有神存在,其他貌似存在的所有一切都不过是神的影子而已。
美赫巴巴的真知毫不含糊地支持存在一体论(wahdat-ul-wujud)和不二论(Advaitism)。美赫巴巴所授述的“神的十个状态”图清楚地表明只有神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真的假的。开始是神,终结是神;中间阶段也不可能不是神。伊斯兰神学的灵性格言是:“他最先,他最后,他在外,他在内。”(Huwal awwal,Huwal akher,Huwal zaher,Huwal batin.)
毛拉那·夏比斯塔瑞(Maulana Shabistari)在《秘密玫瑰园》(Gulshan-e-Raz)中说,
“他又回到最初走出的家门,
尽管途中他挨家挨户走遍。”
我们现将根据美赫巴巴的解释,尝试逐一简要描述神的十个状态。
状态I
神在超越超越状态
神的这个状态极其超越,以至于实乃不可思议。该状态绝对地纯净无染,没有一丝“他性”。是一切密知之最和一切最真之真。超出一切文字,无法描述。既非有限又非无限,既非无属性又非有属性。在这个领域,思维、推理、辨别和认知之翼全都无能为力。
祂不为心所领悟,不要枉费力气去理解祂;
祂不着一切方所,不要去任何地方寻找祂。—哈菲兹
美赫巴巴说,当一个已经证悟这个状态的人试图向别人描述时,他所描述的不是神的第一状态,而是神的第二状态—超越状态。
这个状态是一切永恒之永恒(Azl-ul-Azal),因为无法想象有什么永恒能够先于它或者后于它。在此,一切指称皆被抹去(Munqata-ul-Izharat),因为不存在可指称或者可参照之物。这个纯然本质(Zat-al-Baht)觉知不到任何的事物,甚至觉知不到它自己。
该状态被苏非教徒称作“瓦拉-乌-瓦拉”(Wara-ul-Wara)—神的超越超越状态。吠檀多教称之为“帕若特帕-帕若卜拉玛”(Paratpar Parabrama)。
在该状态,神既非无属性(nirguna)又非有属性(saguna);既非无形相(nirakar)又非有形相(sakar)。
在神的所有十个主要状态中,第一个也是最原始的状态,就是神的超越超越状态。
在原始之始之外,神的其他状态皆不存在,唯有神的最原始的无限状态,也就是“神在”状态,作为神的超越超越状态遍在。
只有在神的这个超越超越状态的无限中,无限的无限性才被显现为无限、绝对、无穷的神圣真空;神的所有其他状态、属性和方面,包括无限意识和无限无意识,皆作为大无潜在于作为大有(大有包含大无)的无限、绝对、无穷神圣真空的无限中。
因此,神的最原始超越超越状态是那个只能说“神永恒是”状态;在这个最原始的状态,神既非无限地或者有限地意识到、亦非意识不到大我(也就是其自身的无限状态)。在这个状态,神也同样既非意识到亦非意识不到幻相或实相。
状态II
神在超越状态
我们已经指出,神的超越超越状态是永远无法适当描述的。成道者试图描述超越超越状态时,只能成功地描述神的超越状态,也就是苏非教徒所说的安拉(Allah),琐罗亚斯德教徒所说的阿乎若玛兹达(Ahuramazda),吠檀多教徒所说的帕若玛特玛(Paramatma),基督教徒所说的圣父,有些哲学家所说的超灵。在超越状态的神是绝对、无限和无量的:独一无二。
在解释神的这个第二状态时,美赫巴巴强调:神的状态II与状态I根本上没有区别;造成差异的是神的状态II的分状态A、B、C。
那么差异是如何、何时、何处产生的?下面是基于美赫巴巴的解释所做的描述:
就在无限上帝想知道自己“我是谁?”这一潜在原始无限心血来潮即将涌现于神的最原始超越超越状态的无穷、绝对、无量神圣真空无限一体之时,这个激荡神的无穷、绝对、无量神圣真空的永恒平静的无限“自知驱策”的情景本身就变得不可思议。
然而,无限心血来潮涌现之事实及其不可思议性本身,自动地产生神圣状态的另一个方面;这个方面不同于无穷、绝对、无量神圣真空之最原始超越超越状态:在那里既没有前景也没有属性方面;既没有无限或有限的意识,也没有无限或有限的无意识;在那里除了永恒显现的神的无限性之外,其他每一个事物都是潜在的,包括无限心血来潮及随之而来的无限“自知驱策”。
就这样,无限心血来潮在超越超越状态涌动的前景的不可思议性,自动地展现这个同样潜在于无限状态的前景性。而这种前景性的显现把一个有别于最原始永恒状态的无限方面的前景赋予神的最原始超越超越状态。
因此神的第二个状态仅仅作为最原始第一状态的另一个无限方面而产生。神的十个主要状态中的第二状态被称作神的原始超越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绝不可把神的原始第二状态(在图中被标作II并被称作“神处于超越状态”)视作与神的最原始第一状态(在图中被标作I并被称作“神处于超越超越状态”)全然不同的神圣状态。
神的状态I与状态II的唯一区别是:状态I属于无限、绝对、无量的神圣真空,这里甚至连无限心血来潮涌现的最遥远前景都无法想象。因此,只有当原始无限心血来潮在 “神在”状态的无限中涌动的时刻,也就是只有当超越超越中的神的无方面状态I获得超越中的神的状态II方面的时候,无限的上帝才能够萌生无限原始的自知驱策“我是谁?”因此帕若特帕-帕若卜拉玛(Paratpar Parabrahma)获得了帕若玛特玛(Paramatma)的无限方面。
同样需要认真注意的是,图中标作II的超越状态,在根本上等同于图中标作I的神的超越超越状态。但图中对这两个状态(状态I和状态II)却是分别表示的,因为虽然超越状态的神的状态II同样是神的原始状态,但却不是神的最原始状态—超越超越状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只有在状态II,当永恒地处于状态I的神在其永恒的状态I(最原始的超越超越状态)之内,呈现无限原始的状态II方面的时候,神才能萌发无限原始心血来潮的无限涌动,才能获得无限原始的冲动—无限原始的自知驱策“我是谁?”
更明确地说,在神的这两个状态(状态I和状态II)中,除了神的永恒无限性(作为无穷、绝对、无量神圣真空)的永恒地显现的无限性之外,神的一切属性、一切方面、一切状态、无限的和最有限的意识与无意识,包括神自身的无限能力、知识和喜乐三重性以及其他的一切,全都潜在于无穷、绝对、无量的神圣真空。
潜在于无限的所有一切仅仅在神的状态II才有显现的机会,这可以说是其不同于状态I的唯一方面,即它有这个无限显现的机会,让作为大无无限地和最有限地潜在于作为大有的神的无限中的一切得以显现。
因此,神的无限原始心血来潮一旦涌动时,只有在神的状态II涌动的可行性,在神的无限中一致涌动。但是在心血来潮涌动时,这个心血来潮的涌动是永远不能被在最无限独立的超越超越状态I的神体验的;而只能通过“处于超越状态的神”的状态 II的无限方面,被永恒地处于最原始超越超越状态的神体验。
所以,无限原始心血来潮的无限涌动,及其随之而来的无限回荡,实际发生处于超越状态的神的状态II。
在无限原始心血来潮涌动和神获得无限原始自知驱策“我是谁?”之时,心血来潮无限涌动的无限一致性,自发地使神的潜在无限意识和潜在无限无意识同时显现于神的原始超越状态—尽管神永远处于最原始的超越超越状态。
潜在无限意识和无限无意识的这种同时自发显现,超出了人类智力的理解与消化范围。这的确是实相领域的悖论,挫败一切的人类理解。神怎么可能自发地同时获得其自身的无限意识和无限无意识?美赫巴巴在解释时指出这是属于实在领域的事实,但永远不为头脑理解或明白;只能在证悟实相时被证悟。同时,为让我们至少对这个发生在实在中的事实有个概念,不至于将之视作自相矛盾的谜,美赫巴巴以母亲子宫内的胎儿为例,帮助我们理解这个似非而是的悖论。
母亲受孕后,胎儿在母亲子宫里发育;一旦胎儿的眼睛(连同其他方面)发育到完全成形的阶段,胎儿同时获得“视”和“不视”能力。无论胎儿出生后能不能看,但眼睛在母亲子宫里形成这个事实,把眼睛的双重方面赋予胎儿。眼睛一旦发育成熟就同时包含看和不看的功能。胎儿睁眼看,闭眼不看;但事实依然是,眼睛一旦发育完全便同时包含视和不视双重能力。
随着原始无限心血来潮在神里涌动,潜在于神的无限意识和无意识同样地被同时显现:对于受限的头脑这似乎是自相矛盾的。
因此,在最原始的超越超越状态I的神,通过原始的超越状态II,同时自发地获得其无限地无意识状态和无限地有意识状态(在图中分别标作“状态A”和“状态B”)。
结果是一方面,随着无限无意识的自发显现,在无限无意识的超越状态(图中标作“A”)的神,不仅对其自身的永恒无限存在永恒地保持无限地无意识(如在最原始的无限绝对超越超越状态),而且还对自己获得的无限原始超越状态(图中标作II)永恒地保持无限地无意识。
另一方面,在无限意识自发显现的同时,在无限有意识的超越状态(图中标作“B”)的神不仅永恒地获得对自身永恒无限存在(最原始的无限绝对超越超越状态)的无限意识,而且还最明显地获得对其产生的无限原始超越状态(图中标作II)的无限意识。
换言之,只有在神的超越状态(图中标作状态II),神才随着无限原始心血来潮的涌动,自发地同时产生永恒无限的无意识状态(图中的分状态A)和永恒无限的有意识状态(图中的分状态B)。
分状态A属于在超越状态的神(状态II)。这个分状态A属于对神的无限能力、无限知识和无限喜乐的神圣无限无意识。神在这个分状态A既不有意识地体验也不使用自身的无限能力、知识和喜乐三重性。
分状态B也属于在超越状态的神(状态II)。这个分状态B无属性无形相,但却属于神的无限能力、知识和喜乐之无限三重性的最高神圣意识。神在这个分状态B有意识地体验但不使用自身的无限能力、无限知识和无限喜乐。神意识到自身实相,但意识不到幻相。
用吠檀多教的话说,就这样,帕若特帕-帕若卜拉玛(Paratpar Parabrahma)状态I产生帕若玛特玛(Paramatma)状态II;在这个状态II,神作为帕若玛特玛对自身最原始的帕若特帕-帕若卜若玛状态永恒地保持无意识,同时又永恒地保持有意识。(帕若玛特玛状态的这个无限双重方面在图中被分别标作状态A和状态B。)
因此,在永恒原始超越状态(II)的帕若玛特玛的永恒无意识状态(A),自然地永远期望获得帕若玛特玛的永恒有意识状态(B),亦即原始超越神圣状态II(帕若玛特玛)的双重无限方面的第二个方面。
所以,神圣目标是神的无意识状态A应该有意识地获得神的有意识状态B的实相。
简言之,当状态A有意识地证悟状态B时,神圣目标达到。
要让状态A有意识地证悟状态B,唯一选择是状态A必须逐渐转化为状态B,直至最终有意识地在一切方面皆成为状态B。
神的无意识、无限状态向有意识、无限状态的逐渐转化,在神的十状态图中被描述为神的不同状态III、IV、V、VI和VII。在状态VIII,神的状态A获得对状态B的充分意识。
在这个状态VIII,神的无意识无限状态A不仅获得对状态B的最高神圣意识,神还神圣地融入自身的无限有意识状态的实在,从而证悟与神的无限有意识状态B的永恒一体。
如果神圣融入的神(如在状态VIII),作为完人化身,通过其心、精和浊方面恢复并保持对心、精和浊领域的正常意识,那么他就会到达位于状态VIII与状态X之间神圣交点的状态IX。在这个第九状态之后,神的第十个状态在图中被描绘并且连接着神的状态C。
神的第十个状态是神以至师身份显现的状态。在状态X,神有意识地体验并且通过神的状态X这个神圣职位(图中C)使用自身的无限能力、无限知识和无限喜乐三重性。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在无限无意识状态A的神,既非无属性无形状(nirguna-nirakar)亦非有属性有形状(saguna-sakar)。但状态B却无属性无形状;(同属原始超越上帝状态的)状态C则有属性有形状:这是神在此无限地意识到实相和幻相的至高的人神状态。
状态III
神作为生发者、维持者和融化者
神在这个状态神发挥着生发、维持和融化三个主要属性(sifat)的作用。这个“三合一”状态相当于吠檀多教的三位一体:创造者梵天(Brahma)、维护者韦希奴(Vishnu)以及毁灭者玛亥希(Mahesh)。苏非教里的同义词是阿法伽(Afridgar)、帕瓦蒂伽(Parvardigar)和法那卡(Fanakar)。
神的三个属性表现为三个大天使:创造生命的天使伊斯拉菲尔(Israfeel)、维持生命的天使麦喀尔(Mikaeel)以及毁灭生命的天使伊兹拉尔(Izraeel)。
神的状态III的三重属性潜在于神的最原始状态I;当原始无限心血来潮在神里面涌动,当在状态II的神萌生无限的自知驱策“我是谁?”的时刻,这些属性自发地同时展现自身。在无限心血来潮涌动的刹那,在状态II的神同时获得无限双重方面:无限地无意识(状态A)同时又无限地有意识(状态B)。
尽管如此,无限原始自知驱策显然还坚持存在于(无限地意识不到自身的)神的状态A。这个坚持存在于神的无限无意识状态A的无限自知驱策使(作为大无潜在于作为大有的神的最原始状态I的无限性中的)神的一切特性和方面的显现成为可能。不过,对作为大无潜在于大有的一切,只可能将之想象为潜在于神的超越状态II。
就这样,受无限驱策推动,潜在于神的超越状态的一切逐渐展现,自发地显现为大无的一切。因此被显现的大无之空无就是造物界;这个造物界从神的无限无意识状态A的无限自知驱策中涌现出。因此神的无限无意识状态A自然而然地获得三个无限属性(造物之神,保护之神,融化或称毁灭之神)的第一个属性—生发者。
获得生发者属性的神显然成为造物界的创造者(如在状态III)。
神在创造的时候,最自然不过地,神还必须自发维系其创造之物。因而神还显然成为造物界的保护者(如在状态III)。
在保护创造物的行为中,神还同时确立了造物界的必然融化或者说毁灭。倘若不预设融化(毁灭),保护则毫无意义。因此神还显然成为造物界的溶化者也就是毁灭者(如在状态III)。
神的状态III是神成为创造者、同时又是其造物界的维持者或者说保护者、融化者或者说毁灭者的状态。因此神同时成为创造者、保护者与毁灭者(状态III)。
在神里面涌动的无限原始心血来潮以及随之而来的无限自知驱策,使创造者、保护者和毁灭者无限三重属性以及潜在大无的空无装备全部在神里面显现。这个空无是不折不扣的无有,虽然它作为造物界,通过大幻(有时被称作摩耶)而貌似存在。
美赫巴巴告诉我们,字面意义上的造物界并不存在。而我们所说的造物界乃是大无的无数形体的显现。这个大无确实是“无有”—但是却似乎存在于自身幻境。它无法否认,但却不在大有(也就是神)之外。虽然大有包含大无,大无却从不也不能包含或者表示大有。唯有全能者是大有,包括大无;在造物界显现自身之前,除了作为大有的全能者,确实是绝对“无有”。
“唯有安拉存在,一切显现皆潜在;
独一恒音遍在,一切音符皆潜在;
只有酒肆在,没有侍者与饮者;
浊宇宙自不必说,天界亦不存在,
随着神令'有'!生命微笑着涌现。”
——蒙斯夫-阿斯伽(Munsiff-Asghar)
唯有全能者存在,但祂只是潜在地有意识,所以不知道自己;正如意识潜在于祂,造物界也同样潜在于祂。
可把潜在的与显现的造物界之间的区别比作种子与树之间的区别。然而,无论种子还是树,潜在还是显现,造物界始终是“无有”,因为它是显现为空无的潜在大无。
作为大无潜在于作为大有的神的无限超越状态II的所有一切,全都通过神的无限中的一个最有限的点被表现与显现出来。这个点被称作“创世点”或称“噢姆点”*。造物界通过这个点陡然下落。这个创世点也潜在于在超越超越状态的神的最原始状态I。
[∗ 参见弗朗西斯·布拉巴赞著《与神同在》第65-66页。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坞拜镇:神鹰书社1959年出版。—编注]
这个持续一致的生发、维持与溶化过程可用类比来说明。我们假设人身是神。可以把人身闭着眼睡觉,比作神的超越状态(状态II-A)。把最先睁开眼的那一刻比作在创造者状态的神。把随后的醒状态比作在维持者状态的神,把再度闭上眼睡觉比作在融化者状态的神。就这样,神同时是创造者、维持者和融化者三位一体。
状态IV
神作为有形体灵魂
“祂渴望看见自己;于是向自己呈现涉及名相的种种方面。”
—尼亚兹(Niyaz)
为了理解神的无限无意识状态A是怎样逐渐转化为神的无限有意识状态B并且获得完全和无限意识的,美赫巴巴给出如下类比:
把造物界产生前的无限无意识神圣状态A想象成静止的无量海洋。这个海洋的平静齐一被一缕风扰乱;巨大的波浪,无数的水滴和数不清的泡沫从无量无限海洋的齐一中出现。这缕引起海洋骚动的风可被比作(随着神的无限原始心血来潮在神里涌动以便认识自己)通过神的无限神圣状态II产生的无限原始自知驱策的冲动。
无限驱策在洋面引起的骚动给无限海洋的每一滴水都注入无限原始自知驱策。
就这样,受到认识自己的驱使,在无限无意识状态A的帕若玛特玛(Paramatma)通过自知驱策同时打乱了帕若玛特玛中每一个阿特玛(atma)的平静。只有把帕若玛特玛比作无限海洋,把阿特玛比作无限海洋的水滴,才能理解这一点。但同样必须认真注意的是:海洋的每滴水在海洋中时就是海洋本身,是海面泡沫的形成让水滴继承了个体性。然后,每个如此形成的泡沫都会给每一滴海水赋予一个特别的个体性。而只要这些制造分别的泡沫仍然存在,这种被制造的分别性就会存在于无限海洋水滴的齐一不可分割之中。一旦泡沫破裂,现在和过去已经在海洋本身的水滴就会证悟自己现在和过去皆同无限海洋一体;水滴只有首先体验分别,随之驱除(使其体验同其内在一体性似乎有别的)无知泡沫后,才能获得这种对自己在无限海洋中的永恒无限性的意识。
只要海洋的无量无数水滴不体验表面分别性,就无法证悟自己作为海洋本身的同质、不分、永恒、无限存在。阿特玛只有通过对表面分别的体验,才能有意识地证悟自己作为帕若玛特玛的不可分割一体性。
为了描述“神作为有形体灵魂”的神圣状态IV,让我们设想在状态A帕若玛特玛的一个无限无意识灵魂(阿特玛)。
最初,在状态A,灵魂(阿特玛)没有意识,没有印象(业相)。
因此在这个阶段和状态,灵魂(阿特玛)没有浊体、精体或心体:因为只有浊、精、心印象(业相)的存在才会有浊、精、心体的存在;只有浊、精、心体的存在才使浊、精、心界的存在成为可能。
因此最初在神圣状态A的灵魂,因无限地无意识和无印象而意识不到浊、精和心体,也意识不到无限大我。这样灵魂自然对浊、精、心界没有体验,也对超灵(帕若玛特玛)没有体验。
现在灵魂的这个无限、无印象、无意识静止状态回荡着一个冲动,我们且称之为“第一驱策”(要认识自己的原始驱策)。
在第一个自知驱策回荡的同时,最粗浊的第一个印象出现,使灵魂客体化,成为绝对无限超灵的绝对相反和最有限的对方。
永在超灵中同超灵一体的灵魂,尽管潜在于无意识状态,但也具有超灵的无限潜能。所以灵魂也是无限能力、知识和喜乐的拥有者。
因此,当无印象的无限灵魂接收第一个印象时,这个印象只可能是最粗浊的印象,因为灵魂作为无限知识的拥有者,试图获得对自身大我的知识。无限知识拥有者的这个想法本身就是无限粗浊的;无限灵魂的这个无限粗浊的想法,把最粗浊的第一个印象赋予无印象的灵魂。随着最粗浊的第一个印象,无限地无意识的灵魂也同时获得最有限的第一点意识。随着浊印象的增加,意识得以进化,浊形体的进化得到动力。
所以,意识的进化、浊形体的进化和对浊界体验的进化,都是神想认识自己的第一驱策之结果。
由于第一驱策的最粗浊的第一个印象,无限、无意识的灵魂第一次获得体验方面。无限灵魂的第一个体验是,灵魂(阿特玛)在同帕若玛特玛的无限、无印象、无意识状态A的一体中,体验到某种性质上绝对相反的矛盾。
这种矛盾体验给无限灵魂的永恒不分稳定性带来可变性;某种爆发自动产生,其反冲(巨震)打乱无限灵魂的不可分平衡和无意识静止,给无限地无意识的灵魂(阿特玛)的无限无意识注入第一点意识,使之意识到似乎有别于不可分的帕若玛特玛状态。不过由于灵魂是无限的,所以灵魂从对其分别性的绝对相反和最粗浊第一个印象的反冲(震动)中获得的第一点意识,自然也必须是最有限的第一点意识。
相比原始无限状态 A的绝对相反体验,灵魂获得的第一点意识显然是最有限的。
这意味着最初当无印象的无限灵魂首次获得印象时,这第一个印象是绝对最有限的浊印象。灵魂(阿特玛)得到的第一点意识也最有限。自然而然地,在那一刻无限灵魂的无意识实际体验到对最粗浊的第一个印象的最有限第一点意识。
灵魂意识到印象(业相),就必须体验这些印象。为了体验印象,灵魂的意识就必须借助于合适的媒介。印象是什么,对印象的体验就是什么,体验印象的合适媒介也同样是什么。也就是说,印象产生体验,要体验印象,就必须使用合适的媒介。
因此,由于无限永恒无形的灵魂现已获得对最粗浊的第一个印象的最有限的第一点意识,最显然而必然地,灵魂的这第一点意识必须利用最有限和最粗浊的第一个媒介来体验最粗浊的第一个印象。
在状态IV的神(神作为有形体灵魂)所采用的第一个媒介即第一个形体。该形体虽粗浊,却不可思议地无限地有限,以至不能称之为浊;又是如此无限地无形状无实质,无物质无形体,以至不能被想象为浊。但这却是第一个浊体,这个形体仿佛是以三叉同时出现,作为最先七个“气状”形体的前三个。若去试图描述前三个气状形体,也只能从密度的观点描述:第一个有无限微乎其微的密度,下一个阶段有微乎其微的密度,第三个阶段才有最早的密度痕迹。这三个最先的形体没有进化。接下来三个形体或许在我们的想象范围内,可称之为“半气体半物质”形体。进化开始于第四个气状形体。最后是最首要的七种气状形体系列的第七个气状形体:这就是氢(也可以说包括电子之内)。
值得注意的是,前六个气状浊形体同氢氮之类气体毫无相似之处;要远比当代科学家熟悉的气体更加精微(不是精界的精)*。
[∗ 这与精界的任何形体或客体毫无关联,因为这些形体完全属于浊界。]
状态V
神作为进化状态的灵魂
现在神作为有形体的灵魂,开始获得意识并开始“知道”造物界(空无)。虽然在此阶段神对造物界的“知道”无限地微乎其微,但是即便这种最有限的意识和最微少的“知道”也造成更多印象(业相),使“水滴”(灵魂,阿特玛,自我)离开(脱离)原始的第一个泡沫(形体)。离开泡沫等于脱离第一个形体。
即使在形体脱落之后,灵魂的进化意识所积累的印象也并不消失。这些印象与已进化的意识保持联系,驱使灵魂的进化意识与另一个合适且高级的泡沫(形体)联系。灵魂因而能够通过第二个形体更多地知道(体验)造物界。 “视角” 按照形体进化而同步相应拓宽,“知道”意识增加。随着浊意识的进化(成长),印象(业相)同时增加,驱使灵魂在第二个浊形体被放弃之后,根据意识保留的印象,去采用或者说联系一个甚至更复杂的浊形体。
就这样,意识进化持久地进行,同时是形体进化,以便帮助体验并同时消耗所积累的印象,直到经过无数的形体变化后,相继通过更具体的石头、金属、植物、虫、鱼、鸟、兽阶段,灵魂采用人类形体。
换言之,随着越来越高类型的形体的进化,灵魂的意识进化周期也连续进化更多更高级的意识,同时体验与消耗被脱离的上一个较低类型形体的印象。
因此灵魂的意识进化似乎驱使灵魂认同浊界不可计数的越来越高级的浊形体物种,积累各种各样的无数印象。随着越来越高级意识的每一次飞跃,灵魂所明确联系的主要形体也同这些飞跃保持一致:从石头到金属,从金属到植物,从植物到虫,从虫到鱼,从鱼到鸟,从鸟到兽,最后的第七次飞跃是从兽到人体。
重要的是认识到,意识的进化过程仅仅涉及到泡沫(形体)而非“水滴”(灵魂)的进化。从意识进化的开始直到以形体进化的完成而结束,灵魂一直是无量不分的无限海洋(帕若玛特玛)。
只有通过形体的进化,对无知的意识,或者说对造物界的“知”,才因各种各样的印象而逐步增加;只有在人体,个体化灵魂(阿特玛)才能最终证悟超灵帕若玛特玛。因为灵魂无限,灵魂的意识也必须成为无限;因为只有在人体中,意识才能成为无限,所以人体是形体进化的最后阶段。
灵魂一旦开始用人体转世,就必须经过八百四十万个人体,一直到证神。在能够用人体出生之前,灵魂必须经历的前人类形体无可计数。
严格来讲只有一个形体—人类形体;人体潜在于之前的一切形体。矿石、植物和动物形体实际包含了处于潜在状态的人类形体。人体逐渐增加显现,直到最终完全表现为一个有人身的人。
当人类形体完全显现为人身(例如男人或女人)之前,潜在的人类形体经历一系列的部分转向。在结晶岩石状态(例如花岗岩),潜在的人类形体是完全倒立的,在植物状态也几乎同样。随着形体的发展或说进化,体轴也慢慢地旋转,越来越趋于水平;到了较高级的脊椎动物,我们发现,随着体轴接近垂直,头越抬越高;人类形体在男人和女人中得到完全表现和完全直立。
形体进化的细节极为复杂。例如有些石头、金属、植物和动物种类在进化中具有美赫巴巴所说的特殊“席位”。这些关键的形体种类主要是进化道路上的那些里程碑,标志着某个特定形体种类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形体。例如,跟在最后一个鱼形体种类之后的第一个鸟形体种类和跟在最后一个鸟形体种类之后的第一个兽形体种类,在进化中都有特殊“席位”意义。
美赫巴巴告诉我们,这整个主题在他的尚待问世的著作中*都有极其详尽的解释。
[∗这里所指的著作是美赫巴巴的另一部尚待出版的重要著作。不应与本书混淆。—编注]
正如有意识进化和形体进化,同样也有世界的进化。
灵魂的进化意识,由于把灵魂等同于进化的形体,而得到越来越多的印象;为了耗竭这些印象,灵魂不停地寻找表现领域。灵魂在地球上体验这些印象,而地球也按照整个宇宙造物界的进化,与其他世界同步进化。
在灵魂的意识进化过程中,灵魂有意识地将自己认同于各种各样的有限浊体,同时还(尽管是无意识地)将自己认同于有限的精体和有限的心体—精体和心体从第一驱策之始,就以紧密、同质、无意识的联系与灵魂(阿特玛)联系;这种联系贯穿意识进化全过程。
在整个意识进化过程中,灵魂虽然频繁地和有意识地脱离有限的浊形体,但却从来不会脱离有限的精体和有限的心体—无论有意识地还是无意识地。(在进化越来越高级意识的时候,有限的浊形体起着体验与消耗印象的媒介作用。)
相反,当灵魂脱离同任何一个有限浊形体媒介的认同时,正是灵魂同精体的无意识联系及其有限的能量(动力)加强此时没有任何浊媒介的灵魂,促使灵魂的意识与另一个形体(就是下一个有限浊形体媒介)认同,以便体验上一个被脱离的有限浊形体的(由灵魂的有限心体保留与映射的)印象—这个有限心体与灵魂的联系同样是无意识的。
随着灵魂的越来越高级意识的进化,灵魂的有限精体也自然地发生进化,以便用更大的有限能量加强灵魂,促使浊意识越来越多的灵魂的意识认同(由上一个较低级有限浊形体的印象进化而来的)越来越高级类型的有限浊形体。
灵魂的有限心体同时也在进化,以适应、保留与反映灵魂的越来越高级意识进化所获得和积累的越来越多的无数不同印象。
只有在人类形体,精体和心体才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有意识地与人体联系的灵魂,可以说在人类形体完全具备了浊体、精体和心体,以及在人类形体中获得的对浊层面的充分意识。
不过,尽管灵魂在人类形体中获得了完全意识并且因而体验浊界,但是有浊意识的人体灵魂却意识不到精体,因而不能体验精界;有浊意识的人体灵魂也意识不到心体,因而也不能体验心界。
状态VI
神作为在转世状态的人体灵魂
第一驱策的最有限第一个印象,把最有限的第一点意识赋予无意识灵魂的无限无意识。逐渐地,通过各种无数的浊媒介被体验的各种无数印象,为灵魂获得对有限浊世界的越来越高级意识;当灵魂的意识认同于最第一个人类形体时,意识进化终于彻底完成。已经在人类形体获得充分意识的灵魂,因而不再需要更多的或者更高级的形体来进化意识。在进化过程中逐渐获得的意识,在人类形体达到完全彻底。
虽然灵魂在这个状态已经获得充分完全的意识,但却仍然意识不到精体和心体,也意识不到不分、永恒、无限一体的大我。灵魂仅仅充分意识到自己与人类形体的等同及其方方面面和对浊界的体验。
因此在这个阶段,仅仅充分意识到最第一个人类浊形体、仍然意识不到精体和心体的灵魂,在浊界体验(在意识进化的最后阶段被灵魂的意识脱离的)最最后一个兽类浊形体的所有印象。
当最最后一个兽类浊形体的全部印象,通过最第一个人类浊形体的不断体验而被耗竭之后,最第一个人类形体自然地与灵魂的意识脱离。这种由完全有意识的灵魂经历的体验被普遍视作人的死亡。如前所述,灵魂的意识虽然脱离了最第一个人类形体,但从不会脱离同精体和心体的无意识联系。
灵魂的意识通过精体和心体保留并体验被放弃(脱离)的最第一个人类形体的印象。为了耗竭这些印象,灵魂的意识必须同另一个浊形体联系。因此灵魂同下一个人类形体联系,以耗竭并体验被放弃的上一个人类形体的剩余印象。事实上,这下一个人体只是已经脱离有意识灵魂的上一个人体留下的印象的合成铸件而已。灵魂的意识与下一个人体的联系被普遍视作人的出生。
总之,在(神作为处于转世状态的人类灵魂的)状态VI,灵魂已经在人类形体中发展了充分的意识,因此不再需要进一步的浊形体进化。浊意识的进化随着人体的获得而告终;为了体验在人类和亚人类形体中发展的印象(业相),灵魂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用人类形体出生。
灵魂的意识不得不联系的那一种人类形体,由以往的善恶、苦乐等印象(业相)的性质决定。尽管灵魂本身是永恒的,但是在体验浊界的时候,灵魂却将自己认同于可灭的浊体。
在亚人类阶段,形体和意识进化过程是不由自主却是持续不断的,不存在下滑到低级进化形体的可能性。在标志着形体进化结束和全意识获得的人类阶段,经由转世和证悟过程的灵性进步是自觉自愿的,而且也没有任何下滑到亚人类状态的危险,唯一的例外是在第四层面对能力的公然滥用。全意识一旦获得便永远获得,不会失去;意识的进化只有在灵魂的意识同第一个人类形体联系时才完成。因此一旦灵魂的意识同第一个人类形体联系,退化到低等形体就变得不可能。
在人类浊体中随着对浊界意识的充分发展,灵魂同时与充分发展的精体和心体联系。但只要意识局限于浊界,灵魂的意识就不能直接利用精体和心体。只有当(在此阶段仅仅意识到浊层面的)全意识向内转向自身和意识内化过程开始时,灵魂才意识到精体和心体,并且通过相应的精界和心界领域,体验精体和心体的相应印象。只有当个体化灵魂的意识厌腻对物质(粗浊)生活的各种无数印象的不停体验,只有当灵魂的意识经过转世过程的无尽生死链,饱受似乎无止境的苦乐对立交替:只有这时意识的内化才成为可能。在意识进化阶段,印象(业相)的“缠缚过程”目的是为了进化意识,发展越来越高类型的浊形体。而在人类阶段,已经充分进化的意识保留下来;但是印象(业相)的掌控却开始松驰和稀释:这归因于转世过程中似乎无止境的生死链让灵魂意识体验的不断震动。
状态VII
神在灵性高级灵魂的状态
经过跟浊界的浊感官生活的漫长斗争之后,灵魂的意识开始受灵魂的大我吸引,而不再继续集中于浊身体及其浊环境。经过很多次出生和死亡之后,有浊意识的人体灵魂终于不可避免地受吸引,进入那个终将引领他达到在人身中成道目标的过程。
于是灵魂的意识开始撤出浊感官世界,准备好经历内化过程。因而灵魂被认为是经由精领域和心领域在灵性上前进。
精领域或者说精界是灵魂的内化意识的前三个层面的领域;第四个层面位于精领域与心领域之间;心领域包括第五个和第六个层面。
神的第七状态包括行者在灵性道路上通过精界和心界的前进。进步越大,意识内化也越大。
灵魂在通过精体获得对精领域的意识时,便认同于精体;通过心体意识到心领域时,便认同于心体,正如灵魂通过浊体意识到浊领域时曾认同于浊体那样。
灵魂通过这些领域的灵性进步完全发生在想象中。行者在意识内化中的进步,从第一直到第六内化意识层面,皆是用更好更高的想象阶段取代一个想象领域。在第七层面内化过程完成,想象终止;实相被证悟而不再是个概念。
那些没有大师的指导帮助而进入和行走灵性道路的人,常常迷失于内景和光照之迷津,几乎没有机会从那个位置上救赎自己。他们就好比在上学路上被闹市景象和诱惑分心的儿童。
灵性道路上的诱惑极其强大,吸引极其强烈,甚至行者在旅程较早阶段都有一种虚假成道感;除非有至师帮助,否则就走不出去。精领域的很多高级行者自以为已经彻底摆脱生死——尽管事实并非如此。错觉一直坚持到内化意识的第六层面,但在第三和第四层面之间最为显著。第四意识层面是行者前进中的最危险阶段,因为这是精领域无限能量的全部能力都直接由他控制的阶段。对这些能力的滥用意味着灵魂意识的堕落和崩溃。虽然意识一旦获得就永不会失去是个基本事实,可是这个规律仍然有一个例外,但这仅仅发生在灵魂所获得的意识很有可能瓦解的第四层面。尽管意识绝不会彻底失去,但却瓦解到远至石形体意识。那时只得重复整个意识进化过程,以便再次获得完全意识和人类形体。
就这样,从第四层面,灵性道路上的行者要么因滥用或者错用能力(tajalliyat或称siddhi)而堕落;要么因意识进一步内化而达到第五层面意识,获得对心领域(心界)的体验。穿越第四层面并且步入第五层面意味着接近神圣大门!
在第六层面,行者面对面“见”神。这是灵魂的意识将灵魂等同于心体时通过心目的见。即使行者在内化意识的第六层面直接见神,但是他仍未战胜二元的掌控,因为见者和被见者仍因“见”而分别。
一旦行者越过幻相领域并进入意识完全内化的第七层面实在领域(在此他绝对摆脱一切印象痕迹),层面的想象便告终结。第七层面的意识具足而成熟,是将灵魂与大我等同的无印象意识。灵魂这时有意识地觉受和体验其永恒神圣存在。没有任何泡沫(幻相中的无知形体)的“水滴”(灵魂)证悟到自己作为海洋本身(帕若玛特玛或者说超灵)在无限海洋中的永恒存在。
状态VIII
神作为神圣融入者
神的这个状态标志着灵魂的漫长进化斗争的结束、转世过程的结束和经由层面的证悟过程的结束。对于个体灵魂,不再有更高级的阶段可追求,因为灵魂已经通过与神合一而抵达目标。这个阶段的成道行者在苏非教世界被称作玛居卜(Majzoob),吠檀多教徒称之为卜拉弥布特(Brahmi Bhoot)。玛居卜对身体没有意识,对浊、精、心三领域没有意识。这意味着在此状态VIII,神作为玛居卜有意识地体验自身的无限能力、知识和喜乐之无限三重性,却不利用这些无限方面。
在这个状态VIII,神的无意识无限状态A(无意识的帕若玛特玛)不仅获得对神的状态B(有意识的帕若玛特玛)的最高神圣意识,而且神在这个状态还神圣地融入自身的无限有意识状态之实在,从而证悟同神的无限有意识状态B的永恒一体。
神的这个状态VIII属于至高无上的神圣意识,亦即阿哈狄亚特(ahadiyat),哈拉特-埃-穆罕默地(halat-e-Muhammadi)、未尼安(vidnyan)。所有的成道者—玛居卜-埃-卡弥尔(Majzoob-e-Kamil)或称卜拉弥布特(Brahmi Bhoot),玛居卜-撒里克(Majzoob-Salik)或称帕若姆罕撒(Paramhansa),阿扎得-埃-姆特拉克(Azad-e-Mutlag)或称吉万莫克塔(Jivanmukta),库特博(Qutub)或称赛古鲁(Sadguru),拉苏(Rasool)或称阿瓦塔(Avatar)—在离开肉身之后都退到这个在超越中的神的状态B。美赫巴巴解释说,至师的这种无肉身状态被苏非教徒称作穆罕默德的状态(halat-e-Muhammadi),以区别于在肉身时的穆罕默德的职位,也就是姆卡穆-埃-穆罕默地(muqam-e-Muhammadi)。哈吉卡特-埃-穆罕默地(Haqiqat-e-Muhammadi)是肉身中的神的第十个状态,姆卡穆-埃-穆罕默地(穆罕默德的职位)即图中被描绘成C的未尼安-卜弥卡(Vidnyan Bhumika)或者说最高神圣意识职位。
状态IX
神作为解脱的肉身灵魂
如果神圣融入的神(在状态VIII),作为被称作玛居卜(神圣融入者)的完人化身,通过心、精、浊方面,恢复并保持对心、精、浊领域的正常意识,他便体验在神圣状态VIII与X之间神圣交点的状态IX。
这个灵魂如果恢复对心、精、浊体和对心、精、浊界的正常意识,便离开玛居卜状态VIII,跨越法那-费拉(fana-fillah)以获得对巴卡-比拉(baqa-billah)状态的体验。不过在确立于巴卡-比拉之前,灵魂可能会进入苏非教徒所说的姆卡穆-埃-法如塔特(muqam-e-furutat)的法那-玛-阿尔-巴卡(fana-ma-al-baqa)状态:这个状态被吠檀多教徒称作图里亚-阿瓦刹(turiya avastha)。这就是位于神性的法那-费拉与巴卡-比拉之间的神圣交点的状态IX。
在这个状态的人身成道灵魂,要么是帕拉姆罕撒(玛居卜-撒里克或撒里克-玛居卜),要么是吉万莫克塔(阿扎得-埃-姆特拉克)。二者皆享受无限的知识、能力和喜乐,意识到“我是神”状态。但他们不同于玛居卜-埃-卡弥尔,因为他们能够并确实获得对(心、精、浊)三体和三界的意识。玛居卜状态是持续的神圣融入状态;帕拉姆罕撒状态则是有时候神圣融入和有时候恢复正常意识的状态—由苏鲁吉亚特(sulukiyat)的苏鲁克(suluk)体验。他的有意识体验有时候属于“我是我自己的神”,有时候属于“我是我自己的造物”。吉万莫克塔状态属于通常体验苏鲁吉亚特的苏鲁克(永久确立于巴卡-比拉状态的人)。帕拉姆罕撒和吉万莫克塔皆有别于库特博,因为他们都不能利用自己持续体验的无限知识、能力和喜乐。
帕拉姆罕撒和吉万莫克塔不给世界带来直接的灵性利益*。不过,吉万莫克塔在其生命的尽头,能够让一个灵魂成为同他一样完美;他虽然在三界没有责任,但却享受巴卡-比拉状态。
[* 尽管如此,任何一个接触他的人都自动地间接受益。—编注]
状态X
神作为“人神”
这是人身上帝状态,比如至师(库特博,赛古鲁)。在这个状态,至师(人神)神圣地、超然地、无限地高于以无限秩序统领宇宙造物界的幻相法则;但是他却让自己受时间、空间和因果局限的束缚,同时又持续地、有意识地体验“我是神”状态,以及自身的无限能力、知识和喜乐。为了那些(尚未意识到自身永恒实在的)受无知所掌控的灵魂的解放,他不仅体验而且还利用这些无限属性。
这是绝对完美状态;在此神有属性有形体(saguna-sakar)。
苏非教徒认为,库特博意味着上升旅程的至高点;是造物界的至善至美和人类最美之花。在玛居卜状态,灵魂享受“我是神”状态的无限喜乐;至师(库特博,赛古鲁)不但享受“我是神”状态的无限喜乐,还享受“一切皆我”“一切来自我”的至高神圣意识。
第十个人身上帝状态即哈吉卡特-埃-穆罕默地状态。至师(库特博或称赛古鲁)和阿瓦塔(拉苏)都属于这个状态。无论作为至师在人神状态,还是作为阿瓦塔在神人状态,神都在这个第十状态,作为人神或神人,从神圣职位姆卡穆-埃-穆罕默地或称未尼安卜弥卡(图中C)发挥作用。神的第一个显现,及其无限意识,担任这个神性职位;这个职位将永远继续发挥作用,辐射无限能力、知识和喜乐。为了帮助所有那些仍然受无知掌控和努力获得(同超灵一体性的)永恒状态意识的灵魂,至师和阿瓦塔不仅永恒地体验而且利用无限能力、知识和喜乐。
换言之,只有通过这个在“神的十个状态”图中被标作“C”的神圣职位,人身上帝才能永远地显现自身的全部完美。
只有通过这个神圣职位,神作为神人,在每一个周期,一个又一个时代,用琐罗亚斯德、罗摩、克里须那、耶稣、佛陀、穆罕默德和其他形体显现自身,并宣称自己是救世主、先知、弥赛亚、圣子、阿瓦塔、拉苏、佛陀等等。只有通过这个神圣职位,五位至师(库特博或称赛古鲁)才能作为整个宇宙造物界的至善至美发挥作用。
苏非教徒以神的使者先知穆罕默德的名字把这个神圣职位命名为“姆卡穆-埃-穆罕默地”—哈吉亚特-埃-穆罕默地。拿撒勒的圣子耶稣如同穆罕默德、琐罗亚斯德、克里须那、罗摩、佛陀一样,也是神人;同时,“基督”就像哈吉亚特-伊-穆罕默地一样是耶稣的神圣状态。
当我们试图对神的所有不同状态进行概括时,无意识的帕若玛特玛争取获得完全意识的苦旅,呈现为五个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
(A)首先,阿特玛(灵魂)和帕若玛特玛(超灵)在无限、不分的“实在一体”中皆一。
(B)在初始之始前,帕若玛特玛和一切阿特玛皆无意识,无印象。
(C)最初阿特玛对浊体、精体或心体没有意识,因而对浊界、精界或心界没有体验。阿特玛甚至意识不到自身的大我,因而对自身的帕若玛特玛状态没有体验。
这是“神的十个状态”图的“状态A”阶段。
第二阶段
阿特玛获得意识,有印象。在这个阶段,阿特玛意识到浊体、或者精体、或者心体;体验浊界、或者精界、或者心界;但阿特玛仍然意识不到自身大我,因此不体验帕若玛特玛状态。
这是图中的状态III,IV,V,VI和VII阶段。
第三阶段
阿特玛无印象,但却保留充分完全的意识。这种全意识现在不再是对浊体、精体或心体的意识,因此阿特玛不再体验浊界、精界或心界。
被保留的意识是对阿特玛自身无限大我的意识,因此,阿特玛现在有意识地体验帕若玛特玛状态,体验“我是神”状态的无限能力、知识和喜乐。
这是图中的状态VIII阶段。
第四阶段
阿特玛恢复对浊体、精体和心体的所谓正常意识,因而又重新同时体验浊界、精界和心界。在这个阶段,阿特玛同时还意识到自身的无限大我,体验自身的帕若玛特玛状态的无限能力、无限知识和无限喜乐;但是阿特玛却不能使用这些无限属性,虽然阿特玛在此阶段意识到浊、精和心体并且同时体验三界。
这是图中的状态IX阶段。
第五阶段
阿特玛充分完全地意识到浊体、精体和心体并且体验浊界、精界和心界,同时还拥有对无限大我的最高神圣意识;阿特玛还体验并且使用自身帕若玛特玛状态的无限能力、无限知识和无限喜乐。
如“神的十个状态”图所示,这是状态X阶段*。
[∗ 美赫巴巴对永恒实在领域中的位置、状态、阶段、方面和真知的不同术语总结,见附表《人证悟神》。“我是神”真知为四类完美所共有,并不因肉体死亡而结束。 —编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