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辑(上)

作者:美赫巴巴发布于 2023年10月1日

四类瑜伽与消除业相

随着思想开始,最有限的微宇宙(最有限的原子)被显现为无限的精与浊宇宙;无限的微思想被显现为最有限的精与浊思想。

无限智能不思想时,处于无限微心状态。开始思想时,首先处于无限心状态;之后处于最有限精与浊心状态;之后逐渐处于越来越不受限精与浊心状态;在人类形体,处于无限精与浊心状态;在真人状态,处于无限真心。大我体验意味着无限智能必须无限地思想其自身而非思想其想象(宇宙)。必须不在宇宙创造者状态,不在宇宙体验者状态,也不在不思想状态(因为祂在不思想与无意识时什么都不体验,如同在酣眠中);但是必须在大我思想状态。必须有意识,但是意识自身,不是意识精与浊宇宙或精与浊身体。

在有意识思想状态可以体验任何事物。有意识心在体验浊宇宙(浊事物)时,不能同时体验精宇宙(层面等),也不能体验自身。有意识心在体验精宇宙(层面等)时,不能体验浊宇宙,也不能体验自身。有意识心在体验自身时,不能体验浊宇宙,也不能体验精宇宙。

要体验这三者(自身、精宇宙或浊宇宙)中的任何一个,无限智能必须有意识(必须在人类形体中);可一次体验其中之一。无限智能在有意识醒状态体验浊宇宙时,处于凡人状态(普通意识);在有意识醒状态体验精宇宙时,处于瓦隶亦即瑜伽行者状态(高级意识)——也就是在醒状态穿越浊宇宙,在醒状态忘记浊身体和浊宇宙,在醒状态停止体验浊宇宙,“关闭外门,打开内门”,在思想、有意识、醒状态穿越可灭浊宇宙(jahān-e fāni)并且进入不灭宇宙(jahān-e bāqi)之后,获得这种高级意识。

无限智能在有意识醒状态体验自身时,处于涅未卡帕三昧(超意识状态)——也就是在完全醒状态穿越精宇宙(正如之前穿越浊宇宙那样),忘记浊与精身体及浊与精宇宙,停止体验浊与精事物;“成为爱之奴,摆脱两世界”,在有意识、思想、醒意识状态穿越可灭和不灭宇宙,并且体验、看见、遇到大我且与之合一之后,达到这种超意识状态。

要体验自身,无限智能就必须无限地思想。这种无限思想仅仅在人类形体而非其他任何形体中才有可能。在人类形体中,无限心有精与浊身体;大我体验意味着在人体中的无限心绝不能体验精与浊宇宙(尽管有精与浊身体)。在酣眠无意识状态,浊与精身体对无限智能不存在;倘若在有意识醒状态,精与浊身体对祂不存在,无限智能就体验自身。换言之,无限智能必须醒着但又在酣眠状态;必须意识大我但却不意识宇宙和身体;必须思想自身而不思想任何宇宙;必须在醒状态不体验任何宇宙:这自然地发生在酣眠无意识状态。

正如在酣眠中,精与浊身体和藉此对精与浊宇宙的体验,对无限智能皆不存在(但祂也无意识)那样,在大我体验状态,精与浊身体和藉此对精与浊宇宙的体验,对无限智能也不存在(但祂有意识并因而体验自身)。这意味着无限智能必须处于心状态但是心止状态。无限智能在酣眠中处于无心(不思想)状态,在梦与醒状态处于精与浊心但是妄心状态。

在石头形体状态,无限心把宇宙体验为最有限(几乎零)。在真人状态,无限心也把宇宙体验为最有限(几乎零)。然而无限心在石头形体状态不体验自身,在真人状态却体验自身;在石头形体状态把自身体验为最有限,也把宇宙体验为最有限。在凡人形体状态,无限心把自身体验为最有限,把宇宙体验为无限;在真人状态,把自身体验为无限大我,把宇宙体验为最有限。要体验大我,心就必须在人类形体中获得石头形体状态——因为在石头形体中,心不体验(享受)精与浊宇宙。要体验大我,就不要体验宇宙,但是思想要无限——因为大我无限,只能通过无限思想才被思想(而在石头状态思想最有限)。总之,心必须在其最后形体(人类形体)中获得最初形体状态(石头状态):只有这时才能体验自身。

作为伊希瓦,心无限无身,不体验宇宙(这都适用于大我体验,因为心要体验自身,就必须无限无身并且不体验宇宙);但是因为在做创造、保护和毁灭宇宙的工作,而不能体验自身——因为其无限思想在从事该工作而非体验自身。

在石头形体中,心几乎无身体,几乎不体验宇宙;但其思想也最有限。在凡人形体中,心无限但有形体,并且通过形体对宇宙进行体验。

总之,在伊希瓦状态,心无限、无身、无宇宙体验,但却受创造、保护和毁灭宇宙的工作约束。在石头形体中,心不受创造、保护或毁灭宇宙的工作约束,也不受体验宇宙的工作约束(其对宇宙的最有限体验亦即把宇宙体验为最有限、乌有,意味着几乎没有体验),但是也最有限。在人类形体中,心无限且不受创造、保护或毁灭宇宙的工作约束,但却有形体并且受体验宇宙的工作约束。

无限心要体验自身,就必须(I)无限,(II)无身;(III)不受体验宇宙的工作约束;(IV)不受创造、保护与毁灭宇宙的工作约束:这一切只有在真人状态才有可能。因此,大我体验意味着人体中的无限心必须不体验精与浊宇宙(尽管有精与浊身体)——就像在酣眠中,身体对醒着的其他人似乎存在,但对酣眠的心不存在那样。

普通酣眠(在睡眠状态、在无意识状态)

普通梦(在睡眠状态、在潜意识状态)​

醒(在醒状态,在有意识状态)

神圣梦(在醒状态、在有意识状态)

神圣酣眠(在醒状态、在超意识状态)

换言之,正如祂在酣眠中不体验精与浊宇宙(精与浊身体被放弃、搁置一旁、忘记)那样,无限心也必须在醒意识状态不体验精与浊宇宙。

从原子(石头)形体到动物(猿猴)形体,无限智能都处于有限心状态,并且通过精与浊有限身体,体验无限精与浊宇宙;或者说在这些形体中有限地认识宇宙。达到人类形体时,祂无限地认识(精与浊)宇宙;也就是说,在人体中,无限智能因处于无限心状态,而通过精与浊身体,无限地体验精与浊宇宙(或者说无限心处于无限妄心状态)。

在人体中,无限智能处于无限心状态,能够体验无限大我,但却反而体验无限精与浊宇宙——因为在之前形体中对精与浊宇宙的体验,相应地把微印象附着在心上。这些微印象让无限智能通过进化中的精与浊身体,相应地体验精与浊宇宙。微印象即有限的业相。

现在解释业相:

自然业相

心通过最微原子(石头)形体对宇宙的最有限精与浊体验,根据所获得的最有限体验把微印象附着在心上。当原子(石头)形体脱落时,这些附着于心的微印象把另一个精与浊形体(比如植物形体)赋予心,以便精与浊地体验这些微印象。心所获得的较不有限的精与浊植物形体,归因于心在前一个形体中体验宇宙时获得的微印象。心通过较不有限的植物(精与浊)形体所获得的对精与浊宇宙的较不有限精与浊体验,相应地把微印象附着在心上。

当植物形体脱落时,这些附着于心的微印象把另一个更不有限的形体(比如动物形体)赋予心,以便以精与浊形式体验这些在上一个形体中积累的微印象。心所获得的更不有限的精与浊动物身体,归因于心在前一个形体中体验宇宙时获得的微印象。心通过更不有限的动物(精与浊)形体所获得的对精与浊宇宙的更不有限精与浊体验,相应地把微印象附着在心上。

当动物形体脱落时,这些附着于心的微印象,把一个无限形体(人类形体)赋予心,以便精与浊地体验(在动物形体中获得的)微印象;并且让心通过(其根据在动物形体中积累的微印象而获得的)无限形体,无限地体验宇宙。

不自然业相

因此,虽然心在人类形体中无限,并且有能力体验(思想)自身,但这些印象却让心无限地体验宇宙而非自身——因为从石头到人类形体都是对宇宙的体验和印象。在(到此为止的)自然发展中,心获得自然业相,被迫最有限地、越来越不有限地、无限地体验宇宙。但是在人类形体中,心获得不自然业相,这些业相又让心不得不采用(精与浊)形体。直到人类形体前,心必须采用(精与浊)形体。到达人类形体后,心已经没有必要采用形体,因为已经达到无限思想。然而,在人体中获得的不自然业相,却让心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采用形体。

在之前的形体中,心无法逃避自然业相,因为在这些形体中,心并不是无限的。然而,心却可以通过瑜伽或者古鲁恩典,消灭不自然业相(在人体中获得的业相),因为心现在是无限的。

就这样,在人类形体中,无限心根据动物形体的微印象,通过精与浊身体,对精与浊宇宙进行精与浊体验。这些在人体中获得的精与浊体验,相应地把精与浊印象附着在心上。心则获得这些通过(浊与精)行动、言语和思想所积累的精与浊体验的微印象。当浊身体脱落时,精身体根据心在浊身体失效前所获得的微印象总和,采用另一个合适的浊身体。(精身体取决于在前一个形体中获得的微印象总和;浊身体取决于精身体,是精身体合适的浊外罩。)

之后,无限心再次根据这些业相,体验精与浊宇宙(无限心因业相而仍然意识精与浊身体和精与浊宇宙)。这些新体验再次形成(无限心以微印象形式所获得的)新业相。当浊身体再次失效时,无限心则根据在上一个形体中获得的印象总和(这构成精身体),采用合适的浊身体(适合于根据所积累的业相来获得新体验、适合于无限心用于根据在上一个形体中获得的业相来体验宇宙)。就这样,无限心继续通过(其根据体验的印象所获得的)一个又一个新形体,体验精与浊宇宙。

无限心(无限地思想的无限智能)不变化,但其(精与浊)身体却根据业相而变化。精身体(其态度取决于业相总和)可以说继续获得一个又一个新浊体。因此,转世的是精身体(因而也是浊身体)而不是无限心。心可以说根据所获得的业相而改变外罩;业相使之改变外罩,心则从不改变。死亡、出生等的都是身体,不是无限心。只要心继续体验宇宙,精身体的转世(生死链)就继续下去。业相才是精身体转世的致因,是无限心意识宇宙而非大我的致因。

因此,业相必须消失;这意味着无限心必须不让自己通过身体对宇宙进行体验,从而不让新业相附着于心,并且消耗旧业相。当业相消灭时,就无限心而言,对宇宙的体验终止,对宇宙的意识停止,这时无限心获得大我意识。

所以说无限心止息;业相消失;精身体转世(生死)停止;在有意识、醒、思想状态不体验(享受)精与浊宇宙;对宇宙无意识并对大我有意识;解脱(Moksha)——全都一样。

大我体验意味着必须有意识,但是必须对精与浊身体并对精与浊宇宙没有意识——通过业相的消失;为了获得这种无业相状态,成道的灵性完美神圣大师制定了不同的道路。

业相的第一个形式是无形微状态;第二个是精形式;第三个是浊形式。心思想念头和欲望,意味着以精形式体验微业相(欲望=在精状态体验微业相);在这种对旧微业相的精体验过程中,微状态的新(精)业相被印在心上。心的欲望制造新业相;之后这些新业相又需要被精与浊地体验。

业相=印象的微形式

欲望=印象的精形式

行动=印象的浊形式

善欲望制造善业相,恶欲望制造恶业相:之后都需要以精与浊形式被体验。心精与浊地体验善(微)业相,意味着心在精神上和肉体上幸福快乐;心体验恶业相,意味着心在精神上和肉体上悲惨痛苦。

大我体验意味着摆脱对宇宙的精与浊体验。精体验归因于欲望,欲望制造微业相以便将来被体验;浊体验是欲望的浊态度。要消除业相,就必须消灭欲望(vāsanā)、愿望(ichchhā);为此,首先不可粗浊地体验浊欲望。即使这些欲望(以精形式呈现的微业相)强迫心通过浊行动(以浊形式)体验它们,心也必须拒绝听从,不进行浊体验。因此心逐渐变得坚强(因为不再积累新业相来进而削弱与束缚心),乃至没有欲望(不以精形式体验微业相)。现在,心摆脱欲望和行动,不在思想、有意识状态精与浊地体验微业相(业相仅仅留在微印象状态,如在酣眠中),没有对宇宙的精与浊体验——如前所述,这意味着大我体验。

就这样,欲望和行动(亦即旧微业相被精与浊地体验时)以微印象形式制造新业相;这些新业相要求将来被精与浊地体验。因此,必须消灭欲望,无论是善欲望还是恶欲望。

在精或浊地体验旧微业相时,心的念头和苦乐感受等,以及精神和肉体苦乐,都制造新的微业相(需要将来被精与浊地体验)。但如果心在精或浊地体验业相时,不感受苦乐,不快乐也不痛苦,那么新业相就不会产生——因为就是心通过欲望或行动,通过精或浊体验来感受苦乐的。心根据精与浊体验(欲望和行动)所产生的苦乐而获得微印象,意味着心被新业相束缚。因此,就是欲望、思想和行动制造微印象状态的新业相,并且使之将来以精与浊形式被体验的。

第一个欲望、第一个道言,即第一个业相。

微业相的获得取决于通过精身体和通过浊身体获得业相的媒介。心通过精形体体验旧精业相时,在这种精体验过程中的苦乐感受等,以微形式制造(浅弱的)新印象。心通过浊形体体验同样的业相(欲望和念头)时,在这种浊体验过程中的苦乐感受,制造(深强的)新印象。同样这些未被思想、未被体验的业相,首先被精细地体验(在这种精体验过程中的苦乐念头,制造将来被体验的新业相);之后被粗浊地体验(根据浊体验获得的苦乐念头,制造将来被体验的新业相、欲望)。

总之,欲望(业相的精形式)如果被付诸于行动(以浊形式被体验),就会制造新业相。

微=业相

精=欲望

浊=行动

微业相的精形式(念头)是欲望;欲望的浊形式是行动。如果业相进入精形式(欲望)之后,不被允许进入浊形式(行动),那么新的深强业相就不会形成。正如卡比尔所言:“心要走就让它走,别让身体跟着走。”

善恶业相是身体、生死和世俗苦乐的根源。只有业相不在,才没有欲望和行动。

心若精细地体验业相(享乐或受苦),就获得新精印象;但若不粗浊地体验业相,就没有机会积累新浊业相。

“心要走就让它走,别让身体跟着走。”“心啊,别跟欲望同行。”

因此只留下一类浅弱的业相,让心只对精宇宙进行精体验——此乃瑜伽行者状态。不过,精与浊地体验旧业相的心,在对旧业相进行精与浊体验时,如果不享乐也不受苦,就不获得新的精或浊印象——此乃真人状态。

心精细地体验业相,意味着心在欲望。让心欲望的是微业相。欲望无非是业相的精形式。心在欲望产生后所感受的苦乐,制造新的精印象。欲望被粗浊地满足时,制造浊形式的业相。制造新印象的是心在欲望满足后所感受的苦乐。

善愿、善念、善欲望(如助人、拜神、行善愿望)制造善业相。恶愿、恶念(如伤害人、肉欲享乐等愿望)制造恶业相。

最首要和最高级的道路是心在精与浊地体验旧的微业相时,不得受苦乐束缚——这最为困难。第二条道路是在精细地体验业相(欲望)时,不得粗浊地体验,也就是不把欲望付诸于肉体享受。此乃消灭肉欲,比第一条道路容易一点。

欲望有两类:(1)低级与(2)高级(坏与好)。二者都造成束缚。

(1)享受宇宙的欲望;(2)享受神性的欲望。希望(āshā)同样也有两类:低级希望与高级希望。

渴望神性,会获得新的精(浅弱)印象。这种欲望不能被粗浊地体验,因而不积累浊(深强)业相。这是因为想看见、听见、遇见无形超灵的渴望,怎么可能被粗浊地实现?

但是渴望宇宙事物,则产生精印象。如果这种欲望被粗浊地体验(这能够做到,因为宇宙事物有形),微状态的新浊(深)印象就附着于心。这种体验宇宙事物的渴望若被制止,不被粗浊地体验,那么也不会获得浊业相。在对神性的渴望中,没有获得浊业相的机会——尽管无论是体验神性还是体验宇宙的欲望(欲望=业相的精形式=微业相被精细地体验)都束缚心:因为欲望是自私的,是为了自身享受。

通过为人着想和服务(sevā)等,也就是为人谋幸福(如果这种为人谋幸福不含私欲)并把这种欲望付诸于行动,就不会制造新的精或浊印象:这是因为没有私欲,苦乐怎能影响心?怎能使之根据精与浊苦乐来积累新业相?但这几乎不可能做到:因为即使在渴望他人幸福并将这种欲望付诸行动时,私欲也自然随着心为谁谋幸福而升起。唯一的例外是赛古鲁:只有为谋幸福才不会产生自我享受的欲望。而渴望自己妻子幸福并试图通过服务等给予她浊形式的幸福,就一定会有考虑和体验私欲的机会。但这对赛古鲁来说是不可能的。所以说完全臣服于赛古鲁是最佳途径。

用心思想,用眼看精与浊宇宙,用耳听精与浊宇宙,用嘴吃精与浊东西,肉欲享受,用腿走路,用手移动等等,总之,(精与浊)身体的每个动作(hichal)、每次呼吸、每种感受、每次享乐、每次受苦、每个运动、每个事件——全都归因于业相。例如,通过身体健康体验业相(此外还有很多其他浊享乐)和通过身体疾病体验业相(此外还有很多身体痛苦)——此乃浊体验;通过心情愉快体验业相(此外还有很多其他精享乐)和通过心情悲伤体验业相(此外还有很多其他精痛苦)——此乃精体验。

打、杀、抢、行善、作恶、无论做什么,都取决于业相。

业相让心用(精与浊)耳听。业相让心用鼻嗅。业相让心用腿走,用手做,用嘴吃,等等。总之,精与浊身体的每个动作都由业相所导致。

心通过精与浊器官对精与浊事物的每个体验,都归因于(被精与浊地体验的)微业相。因为每次呼吸,每次嗅、听、感受、见、走、说等每个精与浊动作和体验,都需要很多业相。每个精动作或体验都意味着很多业相被精细地消耗;每个浊动作或体验都意味着很多业相被粗浊地消耗。业相被精或浊地消耗意味着精与浊体验;在这些精与浊体验过程中,新业相(微印象)根据精与浊体验而附着在心上。在每次精或浊体验中都消耗很多旧业相,积累很多新业相。(比如在电影中,一个举手动作需要(消耗)很多胶片剪辑。)

(A)妄心

心(业相)

精身体

浊身体

(B)真心

精身体

浊身体

(B)真人(真师)在心(思想)状态;但因业相不在而思想自身。

(A)凡人在心(思想)状态;但业相在,需要通过精与浊身体被精与浊地思想。心必须思想自身而不思想业相。倘若没有业相而心却思想,就是大我证悟。

阿特玛(Atmā)=无限智能=大我

I. 阿特玛无业相也无意识(不思想)=帕若阿特玛(无限智能);

II. 阿特玛无业相但有意识(思想)=真人(无限真心);

III. 阿特玛有意识(思想)但有不自然业相=凡人(无限妄心)。

心有精与浊两个身体。心有业相(印象),并根据业相获得两个身体,以用精与浊形式来体验这些业相。精身体取决于业相,浊身体取决于精身体。业相必须被心体验,因此,心接受合适的精身体,以用精形式来体验这些附着的微印象;并且相应地接受浊身体,以便粗浊地体验这些业相。

心通过精与浊身体,以精与浊形式体验这些业相。由于业相被心通过精与浊身体,以精与形式,在精与浊宇宙中所体验,心也在每次体验之后,一个接一个地摆脱这些业相(因为被精与浊地体验时,这些业相被消耗)。然而在体验(消耗、结束)这些业相的时候,其他新业相,也就是在精与浊地体验旧业相期间产生的印象,也不断地积聚于心。在心的身体或者说心体验业相的媒介失效时,附着于心并准备好被精与浊地体验的新印象总和,让心采用另一个身体,以便体验旧的精与浊体验所造成的这些新的微印象。

总之,心在体验旧业相的同时,收集新业相,以便将来根据这些业相总和获得新身体来体验它们。就这样,心不断地获得新业相与新身体。原本无业相的心(阿特玛)从不改变;自始至终永恒一体不分;但是业相和身体变化。业相有消耗与积累,身体有生死与转世。阿特玛无生无死。

转世就是精身体接受一个新的浊外罩;或者说精身体根据业相总和改变其态度和形式。因此,死亡意味着心改变旧身体;并且根据在旧身体中积累的业相总和,接受新身体。

死亡状态与每日睡眠状态相似。在酣眠中,心不思想,但是业相在;这些微业相叫醒心(使之思想,使之有意识)以便精与浊地体验它们。心醒来,首先通过精身体精细地体验业相(如在梦状态),之后通过浊身体粗浊地体验业相(如在醒状态)。

心止息而有业相=在酣眠、死亡或昏厥状态;

心止息而无业相=在大我证悟状态。

心每次进入酣眠,对业相的浊与精体验就停止。但是业相又把心叫醒(使之有意识、使之思想)以便精与浊地体验它们;也就是说,每次在梦状态,心都精细地体验业相(这个期间没有浊体验)。每次心进入酣眠状态,也就是每次心不思想和无意识,业相就不被体验(业相在梦与醒状态被体验)。每次死亡发生(也就是心的身体失效、心进入酣眠状态、心停止思想),业相也不被体验。业相唤醒心(使之有意识、思想),使之精与浊地体验它们,也就是使之采用另一个适用于体验业相的身体。

酣眠状态与死亡状态之间的区别是:就前者而言,业相唤醒心通过同一个身体精与浊地体验它们;就后者而言,业相唤醒心通过另一个身体来体验它们。这两种情况中,心都停止思想,都被业相唤醒来体验它们——从死亡状态醒来,用另一个新身体来体验业相;从酣眠状态醒来,通过同一个旧身体来体验业相。

死亡状态与酣眠状态都是心的不思想、无意识状态。无论从死亡状态还是从酣眠状态被业相唤醒,(并因而有意识、思想的)心首先通过精身体(梦状态)精细地,之后通过浊身体(醒状态),粗浊地体验业相。

分分秒秒旧业相都被消耗,新业相都被积累。通过精与浊身体器官体验(享受)精与浊宇宙的事物,乃归因于业相。因此对心来说,精与浊宇宙和精与浊身体的存在,也归因于业相。就心而言,为了体验业相才有(I)精与浊宇宙(精与浊事物);(II)精与浊身体。

在酣眠、不思想、无意识状态,没有通过精与浊身体对精与浊宇宙的体验(业相在这个状态存在但不被体验)。

在妄想(醒与梦、有意识思想)状态,心通过精与浊身体,对精与浊宇宙进行体验(业相在该状态存在并被体验)。

在真想、超意识真人状态,不通过精与浊身体,对精与浊身体进行体验(业相在该状态不存在并因而不被体验)。

我们已经看到,业相是妄想在心中产生的印象。心的业相总和构成心的精身体(并相应地构成浊身体)。也就是说,精身体取决于让心相应地妄想(思想想象、体验宇宙)的业相。

当旧业相总和耗竭之后,精身体改变(但不像浊身体那样失效),在其存在期间所积累的体验和印象(业相)总和,为这个精身体生产一个新的形式(从而相应地生产新的浊身体),以便让心根据通过上一个精与浊思想(精与浊身体)体验所获得的印象来体验宇宙(思想想象)。

精身体改变形式(rup)或态度,但不像浊身体那么快结束或失效,而是继续根据业相(微印象)总和赋予它的态度和变化,获得新的浊身体。

当浊身体脱落之后,精身体根据业相,或在精世界享乐或受苦(天堂或地狱),或接受一个新的浊身体(这都取决于业相类型)。在无数情况下,当浊身体失效后,精身体留在精世界,没有浊身体,之后获得一个浊形体。

因此,无限心的妄想,不受限心的局限,虚妄我的存在,心对想象的思想(对宇宙的体验)——全都归因于业相。有什么业相,就有什么精身体(相应也有什么浊身体),也有什么对宇宙的体验。

无限智能=大我=灵魂

无限真想心=灵魂=神

无限妄想心=吉兀

妄想心(吉兀)有两个身体:

精身体=灵性身体

浊身体=物质身体

同一个无限者不想=大我;

同一个无限者真想=希兀;

同一个无限者妄想=吉兀。

作为无限妄心(吉兀),无限智能根据在上一个身体中对想象(精与浊宇宙)的精与浊体验所获得的印象,接受一个又一个身体。对宇宙的体验被停止(心不再获得想象的印象,妄想是零,精与浊身体对心停止存在)时,大我被体验,并且知道自身无生无死、无苦无乐、无形体无虚空,还知道自身无限永恒、一体不分。这种证悟知识即大知。

无限思想的心没有善恶业相时,思想自身,体验自身。无限心根据一生的善恶印象总和,也就是根据妄想的无限心(无限妄我)通过精与浊身体对宇宙的善恶(精与浊)体验,获得精(与浊)身体,以便在下一生体验宇宙。只要无限心不得不一次又一次重新出生,精身体就继续改变形体,并且根据变化而采用新的浊形体。不过,在每一次新出生之前,精身体若留在精世界,就会保留相同的形式。

就这样从一生到一生,无限妄心都根据上一生的体验,通过精与浊身体对宇宙进行善恶(苦乐)体验,受苦或者享乐。也就是说,无限妄心根据其通过精与浊妄想所获得的想象印象,用很多的精与浊思想(身体)来获得更多的想象印象。

所以,对宇宙苦乐体验的印象来自于心对想象的思想(妄想),因而是虚假的。这些对宇宙的精与浊体验、苦乐、生死,都虚幻不实。实际上,无限智能(灵魂、大我)没有苦乐也没有生死。其妄想(妄我、精与浊身体)因过去的想象印象才有苦乐生死。

无限智能(灵魂)无生无死,无乐无苦。其获得想象印象、体验宇宙、经历各种阶段,都无非是想象,因而不真实。其通过精身体体验精宇宙,通过浊身体体验浊宇宙,都归因于妄想,因而不真实(这些体验来自于精与浊想象,因而是虚假的)。

无限智能通过精与浊身体从精和浊宇宙中获得的精与浊体验,是对其现象的体验。其思想通过精与浊身体运作;无限智能通过思想(亦即有意识时),体验自身的伟大(因为无意识、不思想时,什么都不体验);通过精身体认知精宇宙,通过浊身体认知外部宇宙。

无限智能采用一个身体,当这个身体失效时采用另一个;就这样继续获得、利用、放弃、获得新的身体。业相(心的想象印象)导致精身体的转世。妄想(妄我)一次次出生,并且根据业相,利用最合适的身体媒介。无限妄心在精身体中获得新的态度,从而获得另一个浊身体——这个浊身体是精身体的精确物质媒介和形象。

就这样,在精神上和肉体上,精细地和粗浊地,在灵性上和物质上,无限智能从一个身体来到另一个身体。这种“来”属于想象,因为无限智能在其所在之处,无所不在。来去的是精神和物质身体。

无限智能通过两个身体,对两个宇宙(想象的两个形体)的体验,被称作去灵性宇宙或者回外在物质宇宙。实际上祂不去不回。来去的是两个身体;身体的来去意味着对两个宇宙的体验。

有时去天堂、去层面、去灵界、去地狱、去天国(vaikunth),或者又回到地球,成为人或兽等等。就这样继续下去,直到结束对宇宙的精与浊体验,或者说停止思想想象。

这时祂思想自身,体验自身,知道自身真性。无知消失;祂也不再需要精神或物质身体。

所以说灵魂不生不死,没有转世。转世的是根据业相投生于不同身体的妄心。以此方式,灵魂通过不同的精与浊变化,体验自身的显现(自身想象的形体)。精与浊身体改变,精与浊体验(之后是这些体验的印象)也相应改变;但是灵魂从不改变,永远一样。

假设嘉穆希德的浊身体失效。如果其精身体继续根据业相在精界体验苦乐,那么精身体就保持不变,他也只有精体验。但是在他不得不采用浊身体时,精身体也根据业相而变化;之后他根据这个已经改变的精身体,获得新的浊身体。再之后在醒状态获得浊体验,在梦状态获得精体验。酣眠意味着死亡;在酣眠(死亡)之后,梦出现(这意味着获得精体验);再之后回到醒状态(这意味着采用新的浊身体,进行浊体验)。人死后,精身体体验天堂地狱等,也仅仅是一场梦。精体验意味着梦。然而,灵魂是其所是,从不改变,从不毁灭。精身体的态度改变,浊身体毁灭;之后体验天堂地狱,再次出生(采用新的浊身体),体验苦乐——这一切都与精身体(精神)有关。在醒状态不进行这些精与浊体验,就是大我证悟。

灵魂通过意识,阅读造化之书(造化的显现即精与浊身体和精与浊宇宙)。也就是说,无限智能通过(精与浊)思想,阅读(思想、体验)想象之书。读完一页,翻过去;又读完一页,翻过去;就这样读完并翻过一页又一页(一个又一个想象的人生消逝)直到读完全书。灵魂读完书,将之搁置一旁,超然于外。问题就此结束。

同一个无限心妄想时、在妄心状态时,(也就是通过精与浊身体精与浊地体验宇宙时)是个体生命(jan);真想时(也就是没有业相、没有宇宙体验时),是生命之生命(Jan-e jan)。要体验大我,精与浊体验就必须终止于有意识醒状态;这只有通过业相的消失才能发生。而通过成道灵性完美神圣大师所规定的不同道路(瑜伽),业相的消失就能实现。

行动瑜伽Karma Yoga

在这个瑜伽中,无限心根据所附着的以往印象,通过精与浊身体来行动(也就是通过精与浊身体对精与浊宇宙进行体验);但是在行动时(在以精与浊形式体验从而消耗所附着的微印象时),心不受影响,不担心结果,不为成功高兴,不为失败悲哀;只是把行动当作职责来做(也就是按照过去印象的强迫,通过身体来体验宇宙)。旧的印象必须被体验,必须被消耗,这无法逃避。除非摆脱业相,否则心就无法不采用身体,无法不体验宇宙。但在通过体验消耗旧印象并在心摆脱印象的时候,则不能有新印象来束缚心。这就是行动瑜伽所教导与提供的:

心通过精与浊身体,精与浊地体验、从而消耗过去的印象,并且在体验过程中不受影响,从而不积累新的印象——以此来摆脱过去的微印象。当所有的微印象都通过浊与精体验被消耗时,由于没有积累新业相,心便摆脱业相,从而获得大我意识。

在石头形体中,心没有欲望,没有感受,业相也最少(最有限、几乎零),对宇宙的体验也最有限(几乎没有体验),几乎不思想(体验)想象(宇宙);不过,心的觉识(思想)也最有限(几乎零),不能思想无限大我。在人类形体中,心有最高程度的欲望和感受,还有无数的不自然业相——这些业相让心无限地体验有形宇宙,思想(体验)想象;心虽有无限的觉识(思想),但却因业相而体验宇宙(思想想象),不能思想自身。所以,心必须像在人类形体中那样无限,但又像在石头状态那样无业相,不体验宇宙。在人体中摆脱业相,心就不再体验宇宙,如在石头形体中那样没有欲望和感受。

在石头形体状态,心没有业相,因而没有感受、欲望、希望等。在真人状态,心也没有业相,因而也没有感受、欲望、希望等。不过,心的思想在石头形体状态最有限;在真人状态则无限。心在凡人状态也无限,但却没有摆脱感受、欲望、希望等(业相的精与浊形式)。

在真人状态,心兼有人体状态和石体状态——就人体状态而言,心没有业相,因而摆脱欲望,不受苦乐等感受所影响。心进行体验但却不在体验过程中享乐或受苦。正是在体验过去业相时的苦乐感受和对结果及其影响的担忧,才制造新的业相并且将之附着于心的。也就是说,由于在精与浊地体验过去的微印象时感受苦乐,并对这些体验的结果担忧,心才根据这些苦乐和担忧感受等体验,获得新的微印象。

例如,有一个人 “甲”(代表心)受雇于一家剧团。剧团老板(代表业相)让他在一部剧(代表一生)中扮演国王角色(精与浊);这相当于业相让心根据业相来行动。于是他遵照老板(业相)的命令,扮演国王角色。假设他在扮演角色的时候,忘记自己其实不是国王,忘记这个角色只是老板交给他的职责;这相当于心在精与浊地体验微印象时忘记自身无限而不是精或浊,忘记其精与浊状态乃归因于业相。就这样,他在整部剧中扮演角色的时候,相应地享乐与受苦,直到演出结束;这相当于在整个一生中享乐与受苦,直到身体失效。

不过现在,老板又让他根据在上一个角色中获得的苦乐感受总和,表演另一个角色;这相当于无限心根据在上一个形体中获得的微印象(业相),采用另一个精与浊身体。也就是说,心根据微印象而获得国王形体,并根据这些印象来扮演国王角色;在体验国王角色期间,受(苦乐)影响并且根据影响和感受积累新的印象。当这个角色结束时,他不得不根据在国王角色中所接受的(苦乐)印象,采用另一个角色(根据在国王形体中的体验采用另一个形体)。

再例如,还有一个人“乙”也受雇于剧团(这相当于心对精与浊宇宙进行体验)。

剧团 = 精与浊宇宙

剧团老板 = 业相

演员 = 心

角色 = 精与浊身体

剧本= 人生

演出 = 心通过精与浊身体,以精与浊形式体验微印象(进行精与浊体验)

苦乐等感受 = 体验

剧团老板同样把一部剧中的国王角色分配给他(乙),并要他相应地表演;这相当于业相让心在一生中采用精与浊身体,进行精与浊体验。现在他按照老板吩咐,扮演国王角色;这相当于心根据业相进行精与浊体验(行动)。不过,他在扮演这个角色的时候,知道自己不是国王,知道该角色是老板让他扮演的——他这样做只是出于职责,他因受老板(业相)掌控而不得不做。

他因为知道自己不是国王,所以在扮演国王角色时不享乐受苦,在整个演出过程中,直到剧情结束,都不受影响。这相当于心在对过去业相进行精与浊体验时,知道自己不是精与浊身体,因而在精和浊体验期间不受影响,不享乐受苦,直到微印象通过精与浊体验全部消耗掉。

他由于在扮演上一个角色时没有感受苦乐,所以没有获得其他角色,不再担任剧团演员;这相当于心由于在上一个形体中没有获得新的苦乐印象,所以没有获得新的形体,从而不再获得形体和体验宇宙。这就是行动瑜伽:心通过用精与浊形体体验过去的印象来消耗旧印象;并且通过在体验过程中不受体验影响,而不制造新的苦乐印象。在过去的印象全部被体验之后,心完全摆脱业相、形体和宇宙。

所以说行动瑜伽是无限心体验自身和获得解脱的一条道路。

知识瑜伽Dnyan Yoga

在这个瑜伽中,心努力不让自己以浊形式体验微印象。欲望(精体验、业相的精形式)呈现,心却不允许它实现;换言之,心不进行浊体验,从而微印象被精细地体验(消耗)。总之,心不让自己根据微印象,通过浊身体对浊宇宙进行浊体验。也就是说,心虽然根据业相获得形体,但却努力不去体验业相。

心要获得证悟,就必须摆脱业相。在知识瑜伽中,心不是通过体验(消耗)业相来清除业相;而是通过消灭(杀掉)来清除业相。就凡人而言,心消耗旧业相,积累新业相,因而不能摆脱业相;在行动瑜伽中,心消耗旧业相,但不积累新业相,从而摆脱业相;在知识瑜伽中,心不消耗旧业相,也不积累新业相,而是杀掉旧业相。

通过严格禁食(不让浊器官体验旧业相强加的吃浊食物),通过保持完全清醒,通过避免性交,通过消灭肉欲,通过非此、非此、非此(neti, neti, neti);总之,通过不让任何浊器官享受(粗浊地体验)宇宙的任何浊事物(同时怀着对无业相的理解和摆脱业相的唯一目标愿望),通过“不听从欲望召唤” (与旧业相的要求背道而驰)——通过这一切,心努力杀掉过去的业相,也就是说,消灭附着在心上的微业相。

在这个瑜伽中,心为证悟大我而舍弃(sanyās)对精与浊宇宙的体验。然而,彻底舍弃则意味着甚至不是为了成道而杀掉业相,而是纯粹为了舍弃,为了消灭业相。这种认识是真知,也是知识瑜伽的结果。因此,知识瑜伽教导最高程度的舍弃,没有任何欲望,只是为舍弃而舍弃,并且认识到大我无体验,无目的,无形体,无须进行精或浊体验——因为祂永恒无限,一体不分,无属性,无色彩,无形状,无行动,等等,等等。

当心按照所需比例完全控制自己,不体验业相时,业相就被消灭,不再获得新的(苦乐)业相,从而体验大我。这是因为印象来自于体验过程中的感受;不体验业相,怎么会积累新业相?不体验旧业相,新业相就不会形成。然而,业相得不到体验与消耗,怎么消失?我们现在来解释。

心不体验,也是行动!——不以浊形式体验微印象(为摆脱业相而杀掉业相)之行动。这种精行动(体验)所产生的新微印象,能够消灭心中的旧微印象。

在知识瑜伽中发挥作用的是一种双重进程:一是无限心通过不让感官享受旧业相所要求的事物,以便不进行新的浊体验,从而避免在消耗业相的过程中去享乐或受苦;二是无限心通过不让自己按照旧业相的要求来体验宇宙,以便进行相反行动(因为这种不以浊形式去体验业相的行动同业相的要求背道而驰);从而制造能够消灭旧业相的反面(ulat)印象。在这个瑜伽中,心进行精体验(不对旧微印象进行浊体验),从而制造与旧印象完全相反的新印象——这些新印象消灭旧印象。在这个瑜伽中,心通过不进行浊体验(通过杀掉肉欲),来制造新的印象,以便杀掉印象。

不过这时问题就会出现:虽然旧的正面(sulat)印象被新的反面(ulat)印象消灭,难道这些反面印象不会让心精与浊地体验它们?不会让心采用精与浊形体来体验它们?当然不会!因为旧业相是为了体验精与浊宇宙,通过使用精与浊身体所获得的印象。也就是说,这些旧业相是通过精与浊身体对精与浊宇宙体验所积累的印象。因为关系到精与浊身体和精与浊宇宙,这些业相必须被精与浊地体验。然而,这些反面印象不是通过精与浊身体对精与浊宇宙的体验所获得的,也没有任何精或浊目的目标和欲望(也就是与精与浊宇宙体验无关),因此不需要被精与浊地体验。

就这样,这些反面印象消灭旧业相(过去精与浊体验所产生的微印象);这些印象虽在,心却不必精或浊地体验它们。它们存在就仿佛不存在一样(就像没有毒牙的蛇),仿佛也随着旧业相消失。心不用体验精与浊宇宙,因此证悟大我,在解脱状态(Moksha-pad)。

婴儿例子

在这个例子中,旧正面业相=婴儿;

(在精与浊地体验旧业相时制造的)新正面业相=奶汁;

反面精业相=反面新业相=毒汁;

喂奶或者喂毒= 行动;喂奶制造新的正面业相,喂毒制造新的反面业相。

婴儿的要求(旧业相)是奶汁(这让婴儿存活)。但若被喂毒,婴儿(旧业相)便死掉(喂是喂了,做是做了,但是与婴儿的欲望相反——反面行动)。这种通过杀掉微形式的精与浊印象的反面行动,是通过不顾欲望(精业相)召唤,完全不让浊器官体验任何的浊宇宙事物之正面行动来完成的。这种反面行动必须适当、足以强大,必须符合所需比例。

因此,通过控制而获得的行动(体验)是反面行动,其印象(因为是反面而)造成旧正面业相的死亡,这些印象本身以无生命微形式存在,不能被精与浊地体验。这种瑜伽很困难,但若按照所需比例去做,则很快带来结果。

如上所述,控制感官(消灭肉欲)之行动是反面行动。在这种反面行动中,心会感受强烈痛苦,有时也感受和平幸福。此乃(制造反面印象的)精体验。但这种苦乐感受不是在体验旧业相时产生的,因此不制造(之后得以精与浊形式被体验的)新的束缚印象,而是制造反面的解缚印象。通过不对旧业相进行精与浊体验所获得的痛苦往往强烈,快乐甚少。这种不把欲望付诸行动(亦即杀掉肉欲)的瑜伽过程,制造反面印象来消灭旧的正面印象(这些正面印象是通过精与浊器官,对精与浊事物进行精与浊体验时获得的苦乐印象)。

要获得解脱(大我意识),就必须消灭旧的精与浊印象,但又不积累新的精与浊印象。在知识瑜伽中,无限心不按照旧的微形式的精与浊印象来体验精与浊宇宙(不积累新的正面印象),并且通过反面印象,消灭旧的正面印象。因此,心通过这个瑜伽摆脱业相,不进行精与浊体验,从而失去宇宙意识,获得大我意识。

如果怀着精目的(诸如与神合一的神圣渴望、为证悟大我而摆脱业相、为获取灵性地位或能力),或者怀着浊目的(诸如财富、声名、权力、女人、地产等),通过不让旧业相被粗浊地体验(例如通过在界定圈子里不吃不睡的四十天苦行),那么这些旧业相就会死掉,新业相也不会产生。但这种精与浊目的本身则制造欲望,这又给心留下印象——这些印象也必须被体验。不过,欲望若是旨在与神合一,就一定会被体验,这意味着成道,等等。

而要获得这种精或浊目的目标,就必须控制心,以便只按照必要的程度和比例来制造反面印象。如果怀着摆脱旧业相的欲望,为了杀掉业相,心不去粗浊地体验它们:这样的话,这种欲望就不能被视为精或浊,也不被精与浊地体验。这是因为摆脱业相的欲望自动结果。

如果心怀与神结合的愿望,通过知识瑜伽杀掉业相,从而摆脱业相;那么随着业相按所需比例而死掉,就会体验由该愿望所产生的业相:这意味着实现与神结合,也就是法那费拉(Fana Fillah)、玛居卜状态。

如果心为实现法那费拉(玛居卜状态)或者其他灵性(或者物质)目的,而通过知识瑜伽杀掉并摆脱业相,那么随着业相按所需比例而死掉,这个愿望也被实现。

但如果仅仅怀着摆脱业相的目的,没有其他灵性或者物质(精或浊)目的,那么随着业相全部消灭,就会获得无业相状态。这种在有意识状态完全摆脱业相的状态,可以通过知识瑜伽达到,但是其过程极其困难,实际上基本上不可能。这种状态也可以通过大师恩典获得:这就是真人状态。

总而言之,如上所述,通过知识瑜伽消灭旧业相,就能获得浊目标、灵性能力(瓦隶状态)、与超灵合一(法那费拉、玛居卜状态)亦即真人状态。通过不对旧业相进行浊体验,则有可能达到所有这些目标或状态,尽管极其困难。不过,通过这个瑜伽达到完全无欲的真人状态,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为真人状态只能靠真师的恩典才能获得。正如图克拉姆所言,“除了真师,别无选择。”

在通过行动瑜伽和知识瑜伽,消耗(体验)旧的精与浊业相的整个过程中,心不积累新的精与浊业相。在行动瑜伽中,无限心让旧业相自行消灭;在知识瑜伽中,无限心自身消灭业相。精与浊业相意味着由于旧业相,通过精与浊器官精与浊地体验精与浊事物的时候,从苦乐感受中所获得的微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