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地适应他人通向幸福

作者:克雷格·伊恩·拉夫发布于 2023年12月27日

我们在《幸福的条件》中看到,美赫巴巴暗示:通向幸福的主体积木是正确地适应他人。而且他还提示,这依次由忘我与爱构成。所以这取决于我们去学习,如何将这些积木拼在一起。我们通过尝试坚持众生一体真理的实验来做。由此看来,幸福的等式即是:我们+他人(在忘我与爱的正确适应中)=幸福。

    忘我——现在它对于你是个词,可它的真正意思是什么?我提这个问题时,想到的是:尽管我无法彻底忘我,我能做的,就是尽量遗忘自己的烦恼、愤怒、小气、评判、我必须是对的,等等。我必须尽量遗忘任何会导致自我辩护从而强化分别性的东西。

    随着我们持续忽略破坏性的分别我,某种深具价值的事就发生了——开始忘记自己。这开始带来真正的幸福。从前我们和周围的人关系紧张意见不合,现在开始体验一种对生活原貌的接受感,从而带来内在满足,与他人和谐。这似乎伴随分别我固执的减弱而涌现。此外,由于焦点从固执己见转移,一种忘我感便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继而产生无限极乐的微弱影子,堪称真正幸福。

    这种满足与和谐,不只是没有冲突的反映(自我不再试图处处竞争的自然结果),而是对现存的深层和谐的瞥见。这是由于事实上:在受限我的遮蔽下,其实有本质上的生命一体,因为实际只有独一灵魂。该瞥见还自发带来爱的初级体验。故“忘我”自动利于创造爱,即美赫巴巴说的,正确适应他人的第二个行动要素。

    通过回顾美赫巴巴《语录》中关于爱的阐述,我们也许能更好地理解该动力。文中,他对人爱与神爱作了重要区分。他说:“神爱与人爱有着性质的不同,人爱是爱一中的多,神爱是爱多中的一。”

    当美赫巴巴说“人爱是爱一中的多”,我认为他指的是:在人爱中,我们通常聚焦于有别于他人的某一个形体。每个灵魂都是“一”的部分,可我们把他们当作个体去爱。这未必是坏事。巴巴曾在别的地方,甚至称赞这种平凡的人爱,因为不管它出发点何在,皆能通向神性。

    我的父母非常相爱。在我成长时,这点很明显。他们表现出的心灵品质,帮助我走向神。他们从未皈依神,但过着这样的生活:他们的爱,是奠定在为对方为孩子牺牲的基础上的。因此,至少在他们内心,扩展了自我感,为家人缔造了爱的世界。他们对对方和孩子的爱,有助于他们一定程度上忘记自己。

    不过,对于美赫巴巴跟随者的问题是:怎样扩展这种人爱带来的忘我感。当我们聚焦于爱多中的“一”时就能做到,美赫巴巴称之为神爱。这种拥抱一切的爱,不仅帮助我们更彻底地忘记自己,而且把我们引向众生一体真理。

    前面我曾提到,尽量“遗忘”自己的烦恼、愤怒、小气、评判、我必须是对的,等等。这要求持续的警觉和巨大努力。这些控制自我固执的有意识努力,其实就是爱的行动。也许它只是神爱的影子,可当我们努力坚持众生一体时,不管怎样它就是爱的行为,因为它指向真理。而无论我们是否认识到,我们所做的,按美赫巴巴所言,即是把受限我的生活转化成爱的生活。我们也许不那样看,可巴巴那样看!

    寻找真正的幸福,最终对我们意味着:它呈现了我们在日常交往中,与他人建立一体感的真正可能性。这种一体感,为社区生活创造了基础。

    在《新的世界秩序来临前的阵痛》语录中,美赫巴巴解释了这点如何发生的。他告诉我们,当我们“洞悉到所有小我中的无限大我”时,就会在日常生活中,重新调整对彼此的态度。我们会超越并抛弃“自我生活的局限”,越来越认同普遍灵魂。因此,他说,“同胞之情将成为真正洞悉力(对一体性的洞悉)的自然结果”。他进而宣告,一旦我们洞悉一体性,也就开始洞悉其真正价值,反过来让我们“促进真正的团结与合作。”

    现在我们看到,美赫巴巴引导我们寻找真正幸福时,也在告诉我们:通过撇开自我固执且忘记自己,能激励我们彼此互爱。这些行为,即认可多中的“一”,给了我们自发的机会,建设基于众生一体真理的社区生活。

这一切也许听来像乌托邦式的空话。然而美赫巴巴对我们保证:“它不是属于乌托邦的空想,而是切实可行的”。他鼓励我们,要做出最大努力,因为那是“建立在灵性认识基础上的”,因此乃是“对真理的肯定”和“新生活”。

    所以,我们从寻求幸福出发,最终抵达新生活的门槛。正如真正的幸福,按美赫巴巴所言,不同于我们认为的那样,通向社区生活的道路,也不是我们假设的那样。它的来临采用新人类的形式,而新人类正是建立在新生活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