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之道

作者:美赫巴巴发布于 2014年8月17日

大师随时给予帮助

大师的意识绝对是非个人的和普遍的,但他们为了灵性目的,可能会局限工作范围,让自己体现的人格成为弟子的理想核心;把个人关系用作明确渠道来帮助有缘者。大师们一直都在寻找那些需要和值得帮助的人,就连最微弱的灵性渴望之光都逃不脱他们的视野。他们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推动和促进所有求道者的进步,尽管未必完全被其他人理解。

大师帮助的性质

大师的帮助在于确保求道者的灵性旅途安全稳妥,并且缩短其抵达目标的时间。求道者通过独立的求索也许会取得可观的进步;但离开大师的帮助就无法跨越第六层面。即使在意识内化的中间层面,大师的帮助也极其可贵,因为他防止求道者困在途中并保护他避开布满灵性道路的陷阱与危险。至师卡比尔把灵性道路的三阶段比作火的三阶段:开头只有烟没有火,之后火被烟笼罩,最后只有火没有烟。灵性道路一开始也同样被厚重的无知所笼罩,中途是对目标的模糊感悟,最后是没有任何幻相的真理实现。道路要穿过多种假象,离开大师指引,求道者永远都不会安全。大师对旅途的所有阶段都一清二楚并能带领他穿越这些阶段。

错觉的寓所

在内眼打开之前,心把目标想象为无限。这种概念建立在某个与无限相关的象征上,比如表示广阔概念的天空或海洋。虽然这种对无限的概念清楚明确,但也必须由对无限的直接感悟取代。当灵魂的内眼被打开时,求道者直接看见大我。在这种情况下,心被其所见弄得眩晕,不再像内眼被打开之前那样清醒。对大我的感悟让心茫然无措,失去清晰思考的能力,错误地把看见大我视作证悟大我。因而产生虽在行道却以为到达终点的错觉。苏非教徒把灵性道路的这个特殊阶段称作“姆卡姆埃阿法散”或者说错觉的寓所。也正是在这种困难阶段,大师能够通过巧妙干预,推求道者一把,以便使他继续前进而不是滞留途中。

大师的作用

事实上,在每一个内在层面求道者都有搁浅的危险,因为每个层面都有自身的极大诱惑力并对求道者构成陷阱。大师在没有不必要延误的情况下,带领求道者要么经过要么穿过这些层面。求道者必须自己行道;大师的作用是确认与巩固求道者之前获得的直觉和感悟,并且加速其意识进入下一个阶段:这虽势在必行,但在本质上却是求道者无法预测的。

不加疑问的信任

大师利用摩耶把弟子拉出摩耶。由于大师本身已经超越善恶,因此可能会经常要求弟子做一些让其理性常识难以接受,甚至感到震惊的事情。弟子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深信不疑地服从大师的指示,而不是将之带入自身有限判断力的审判台。下面几个著名事例都能说明这一点。

《可兰经》有个故事讲易卜拉欣受召宰杀爱子伊司玛仪来献祭真主。就在易卜拉欣怀着坚定决心和信心举刀动手时,奇迹发生:伊司玛仪被一只羊替代。

夏姆司·埃·塔卜睿兹令弟子毛拉那·鲁米去酒馆为他打酒。为了取悦大师和赢取他的恩典,鲁米毫不犹豫地遵从。当时毛拉那是闻名伊斯兰教世界的大神学家,有众多穆斯林神职人员追随者。酒是伊斯兰教所禁之物(哈拉姆)。要毛拉那扛着酒罐穿街走巷,的确是一种严峻考验,但他照做不误。

高斯·阿里·夏的大师之一住在恒河边的一间茅屋。有一天,大师叫他到恒河中流打水喝。时值夜半,河水因雨季而泛滥。弟子先是犹豫不决,但还是鼓足勇气去做不可能的事,心中坚信大师的无所不知。他一踏进肆虐的洪水,就目睹一幕奇妙变化。汹涌浪涛变成涓涓细流,打水的壶几乎碰到了河床。为了寻找中流,他几乎淌到了河对岸。这时大师出现了,问他为何耽搁。高斯·阿里·夏解释说是因为无法确定中流。于是大师让他用手捧水往壶里装,还亲自帮助装水。之后大师托辞离开,叮咛弟子壶一满就立刻跟上。当高斯·阿里·夏提着满满一壶水回到茅屋时,却吃惊地从师兄弟那里得知,他不在期间,大师一刻都不曾离开过茅屋,整个时间都在跟他们谈论他呢!

平凡的方法

这些故事表明大师是怎样会在极少数情况下利用超自然能力,来破除弟子的自我或者帮助他们在道路上前进的。一般来说,大师对神圣能力的使用非常谨慎。除非对灵性目的绝对必要,否则从来不用这些能力。大师常常通过平凡方法达到目的。工作时不仅表现出深刻认识、敏锐幽默、无尽耐心和完美策略,还以各种方式调整自己以适应形势的要求,不遗余力地帮助弟子。

巴鲁的故事

这些特点在神秘家巴鲁的故事中得到充分说明。巴鲁出于特殊原因想联系波斯的某些显贵。唯一的途径就是参加这些名人会聚的王子宴会。巴鲁很不幸是个光头,而当时不管是谁,没头发就别想参加王子宴会。王子的头发也掉光了,看见别人没头发会让他想起这个事实,无法尽情享受宴会。由于王子对此异常敏感,凡是光头者都不准参加宴会。因此,当衣衫褴褛又无发的巴鲁前来赴宴时,马上被轰了出去。宴会要持续三日,第二天巴鲁向人借来华贵的服装和假发,乔装一番,再次赴宴。

宴会上没有人认出他。身着盛装的巴鲁给在场的所有名人都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举止优雅大方,就连王子本人都表示热情欢迎,还请他到自己身旁就座。巴鲁一坐下,就对王子眨了下眼睛。王子不明白他眨眼的意思,但是隐约感到这一定寓意深长,有必要立刻予以适当回应。于是也回眨了一下眼。在座者看到两位大人物眨眼交流,觉得理应效仿,也开始相互眨眼。不多时,客人们全都眨起眼来,有五分钟的光景,整个宴会厅都在眨眼睛。

突然,巴鲁叫道,“停下!你们这些聪明人,干吗眨眼睛?”贵人们回答,“我们眨眼睛是因为你们大人物眨眼睛。我们只不过在模仿您呀。”只见巴鲁摘下假发,说道,“我们俩儿都是光头。模仿我们吧。”宴会散了。第三天,那些名人显贵个个剃光头前来赴宴。见此,巴鲁转向王子,说,“我们俩儿是永久光头,这些人不得不每天剃头才能保光。”就这样,他通过机智处理和幽默感,联系到他想帮助的人。

对待弟子的缺点

大师煞费苦心地联系弟子,把弟子赢到灵性生活中。由于只有对大师不减的爱才能保证弟子的进步,因此大师会不遗余力地排除那些可能会影响弟子的完全忠诚的障碍。如果有时候他貌似迁就弟子的个性,那也完全是为了不让这些障碍给弟子造成严重羁绊。有时候他甚至可能似乎在助长弟子的自我,但这也都只是在给弟子提供充分表现无知的机会,为最终消灭弟子的自我做准备:如对献祭用的动物要精心喂养之后再宰杀。大师本身已超越善恶,不会因弟子的缺点而烦恼。他有着无限的忍耐和等待能力,清楚地知道一旦弟子确立于灵性道路,这些缺点很快就被冲刷掉。

大师一旦认为弟子已牢牢确立于灵性道路,便迫不及待地清洗弟子心中的所有污点。他经常冒着貌似无情的危险来做这项工作,恰如外科大夫敏捷地操纵手术刀,全然不顾患者的抗议。最终弟子不会看不出这些手段其实都是为了他好,因此他绝不会离开大师,而是在似乎令人厌烦和痛苦的清洗过程中,更加靠近大师。

通过赞赏来帮助

不过,大师常用的方法则对弟子既愉快又奏效。每当弟子在灵性上表现出任何真正进步,大师都深感欣慰。他用弟子受之无愧的赞扬,来肯定弟子正在实现的灵性品质,激发他的自信来对付各种情形。高尚情感的流露,克己的表现,英勇的牺牲,示现非凡忍耐、爱或信心的事件,都足以让大师高兴和满意。鼓励弟子优良品质的常见方法是不加掩饰地赞赏其成就。弟子很快开始珍视大师的赞许并从中获得无上乐趣。他准备好拒绝最大的诱惑,经受最艰巨的考验。只要他觉得会让大师高兴,就会做他否则不可能做的事情。

一切问题的解决

对于求道者,大师象征着一切万物里的无上大我。因此对弟子来说,同大师真正协调的问题就等同于实现弟子自身内在的神性,获得与无上大我的所有其他形式的协调。对大师的忠诚能够让求道者自觉欣赏所有这些问题的根本一致性。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他能够把这些问题视作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而非不同的问题来处理。因此,他能够达到不同于在相互冲突的诉求之间暂时妥协的真正整合。而要帮助求道者完成这个艰巨任务,大师就必须成为求道者的一切灵性理想核心,这是因为求道者若要冲破自身与目标之间的重重障碍,精力的高度集中则必不可少。

大师的绝对权威

大师的至高无上权威不可挑战,不受限制,甚至不可被弟子对其他大师自发产生的敬畏所挑战或限制。一切至师在意识上皆一,在他们之间划分等级实属荒唐可笑。虽然一位大师并不比另一位更伟大,但是弟子为了自身目的,必须把已经接受他为徒的大师的权威置于其他大师的权威之上,直到他自己超越二元领域,证悟一切众生的一体性。在人生的众多冲突诉求当中,必须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绝对诉求,否则精力就会分散。因此,完全专注于一位大师对集中分散的精力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在极其罕见的情况下,大师们可能会因特殊原因,决定分担某个弟子的灵性工作。因此,确实会有弟子需要同两个或者更多大师建立联系的特别事例。不过这是例外而不是常规;在多于一位大师的情况下,大师们之间总是非常仔细地分工,以免造成任何的诉求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