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与自性

作者:保·纳图发布于 2023年4月9日

“我可以给您讲个故事吗?”

“好啊!与回答问题相比,我更乐意听故事!”您狡黠地笑答。

“嗯。问题可能跟在后头。”我小心提醒。

“不管怎样,变化总是好的,我喜欢故事。”

我鼓足才智,清了清嗓子,讲了起来:

“从前有个小丑。远近闻名。人们看他演出,被逗得哄堂大笑,忘记烦恼,心情放松。对小丑的疗愈能力,众人都赞不绝口。每逢他出演总是场场爆满。

但讽刺的是,小丑自己因无法面对生活挑战,越来越深陷绝望。

最后,无计可施的他只好隐瞒身份,去拜访著名的心理医生。医生仔细听完他的问题,说,‘我力荐你去看看那位著名丑角的演出,他目前就在镇上。’

‘可我就是他呀!’患者叫道。

太出乎意料!这位谙熟人类怪癖的心理医生,竟然震惊得晕倒在椅子上。曾帮助很多人恢复创伤的专家却被这个直率回答压垮。

小丑只好拿起一瓶嗅盐,帮心理专家复苏。好一出喜悲剧!小丑连声说,‘先生,我没事儿。别担心。清醒清醒。这是您的诊所。’

等心理专家恢复神智,小丑离开了诊所。走出门口,他突然意识到,应另行寻找问题答案的源头,比心理学更深的源头。”

“据我所知,”我最后说。“故事到此结束。后来发生什么,我也不知道。”

我望着您,等候反应。

您表情严肃地说,“心灵创伤不是头脑科学能够愈合的。”

我一边品味您的话,一边盯着您说,“生活就这么讽刺,这么可笑!我想知道,该怎样调整自己的人格,来面对生活中的荒唐怪事。哎,坦白讲,我连‘人格’到底是啥都不清楚,也不知道怎样有效地塑造这个人格。”

您不无同情地说,“首先问问你自己,是否准备好走出那个禁锢自己的身份。”

“准备好了。我希望自由,但不知咋做。”

“当你百分之百愿意时,我会帮助你。”

“这要求对我恐怕过高了,”我答道。“我们能不能从百分之一开始?”

您微笑道,“也好。不过在这个百分之一中,你应该百分之百真诚。”

“相信我,就我所知,是这样的。”

“你想知道这个‘人格’是什么?”

“想!”我迫不及待。

“但你知道这个问题有多深奥吗?”

“的确不知道。但今天跟您交谈时,这个我听过多次的字眼,不知怎么蹦进了我脑子里。”

“那就注意听我说。但我不确定你能听懂多少!”

“无论怎样,听您说话总能帮助我的心灵触及某些不可理解的东西。”

您面带慈祥的威仪,说道:

“每一个个体都是大灵的一个火花,只是表面不同。分别只是表层的,不是真实的;但这些分别和划分在数目上却是无限的。虽然每个人本质上都是大灵的一个火花,但因无知而坚持分别性,成为人格。在证悟与大灵一体的路途上,每一个火花都发展出众多的品质特征,这些被视作那个具体人格的特质。

因此,大灵的火花非但没有证悟真正的自性,反而受驱使去发展尚且不具备的人格特征。就这样,人格被不断地改进,或者不知不觉地变畸形。”

“有道理,”我插嘴,尽管思绪早已混乱,“这个话题似乎无比深奥。“

您没怎么理睬我的评论。继续说,“最终,一个人出于厌腻——这很罕见,或者出于焦虑——这更常见,而希望冲破人格牢狱。当与人格的认同弱化时,就有可能打开门——通向证悟真正自性的道路。”

“所以,看来我有必要努力改变我的人格,”我壮着胆说。“可是该怎样做?”

您目光慈悲,答道,“重要的是,在形成所谓‘新人格’的同时,你要乐意拆毁之前的人格结构及其喜恶——如果必要的话。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真正勇气,因为人有一个天然倾向,那就是仅仅满足于让你印象深刻和感到满意的小改变,但这些会阻碍内在流动的自发性;而带领你达到真正自性的,正是这种自发性。”

您探询地看我一眼,似乎是看看我领悟了多少。又接着说,“当你塑造雕琢某种人格构造时,无论这对别人多有魅力,你都必须准备好推倒它,甚至砸碎它。在这些废墟之下,就是你的真正自性。

“成为”这个概念关系到人格;“存在”这个概念关系到自性。一个人可能对自己的人格感到不满,并且试图改变,以便成为别的什么;这被人们称作“成长”。

实际上,既没有“存在”也没有“成为”。第一个永恒的貌似“成为”,就是‘水滴’在海洋中的形成。因此,在临时泡沫形成之前,水滴与海洋一体。这个泡沫不断变化,到了人体便被称作‘人格’。

这个泡沫制造分别的表象。是貌似实有的‘无有’。所以首先的‘成为’就是水滴泡沫的形成。最后的‘成为’就是海洋有意识地证悟其海洋性。该泡沫的无数中介状态都是人格的种种成为,这掩盖了水滴作为海洋的真性。”

您散发着平静和威仪,总结道,

“问题是你想成就什么

还是渴望成为无有;

想在妄洋里踢蹬一番,

还是潜入海底,默默无闻

——去寻得自性珍珠。”

我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您。您的深刻、奇妙话语就像一道光,照亮我的心灵,即便是我的头脑感到困惑。

您继续耐心解释:“人格好比笼子;自性好比笼中鸟。无论造型大小或建造材料改变多少次,笼子依旧是鸟的牢狱。不过,这种改变也不是没有目的。如果一个人渴望在我的广阔无限中翱翔,这种渴望就将提高他的感知力,深化他心灵的接受性。

最终,笼子的棒条,由于一次次被弯曲,一个个开始断裂。人总有一天会放弃改造人格的努力,而是臣服于我的意愿。这带来人格到真正自性的最后蜕变。在这个状态,泡沫彻底消失,水滴融入海洋——我的实在。”

“恐怕这对我太深奥难解了!”我感叹道。“我感觉像被淹没一般。”

您笑了。“那我们就回到表面吧。回到你故事里的丑角。他正处于重要领悟的边缘: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舞台上演戏,就是穿戴上别人的衣裳面具。演技也可能娱乐吸引或者减轻一些观众的压力。但这种表演能够愈合觉醒心灵的创伤痛苦吗?”

您慈悲地看了我一眼,问,“这些借来的服装,你还要穿多久?难道那不是以人格变畸形为代价去欺骗别人吗?要学着脱掉这些借来的戏装,不管多么艳丽。要丢弃它们,嘲笑自己的无知——这么久抓住它们不放。这将启动并加快找到真正自性的旅程。

就这样,改进人格的过程一直持续到人格转化为真正自性,自如地显现我的真理意愿。”

我被深深地吸引,闭上眼睛,试图触摸渗入的东西:人格,自性,实在;人格——变化的泡沫;自性——持久的“水滴”;实在——永恒的海洋。

我陷入沉思,直到感到肩膀被您拍了拍。

“醒醒,”您说。“告诉我,那个丑角和心理学家后来怎样了。”

“我想他们正走在路上——在某处某时遇见您的路上!”

您笑容满面。“对!有一天他们一定会!”

——译自《同唤醒者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