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靠自造的分别活着

作者:克雷格·伊恩·拉夫发布于 2023年12月27日

假我无价值

    埃瑞奇曾对我说:“不要把我们偶像化;我们与你们大家没有区别。不过如果我们与你们之间有个不同,就是这点——当我们走神了,就立即重新专注于巴巴。那就是我们的状态,那就是唯一的不同。”埃瑞奇觉得,满德里与其余巴巴爱者没什么区别。不管我们有何观念,使我们觉得他们是不同的或者有别于我们,则在于我们自己。

    我们整天陷入分别宣称,无法自拔。从醒来到入睡,我们不断以某种方式思考、言说和行动,赋予自己一个身份,有别于他者的孤立身份。因它是有别于他者的孤立身份,据美赫巴巴所言,它是个虚假身份。

    有一篇日记,让我想起埃瑞奇和我之间的如下交流。一次信托开会,所有信托成员离开后,埃瑞奇在整理会议桌周围的椅子。他做这些时,我告诉他,我在会议上感到多么屈辱,因为我不能表达想说的话。我说完,他只叹了口气,说:“我们其实不存在,哪有什么受屈辱的?”他说这番话时,其权威渗入我内心——我们其实不存在。

另一次,埃瑞奇进一步阐明这个真理。他告诉我,美赫巴巴曾经对他说:“你不如木偶,甚至不如布娃娃。”

    何以领悟有关我们存在的这一真理?你能想象,坐在宇宙之主美赫巴巴面前,此时他首次告诉你,你甚至不如木偶?木偶有某种存在,因为有人牵着线。可巴巴告诉你,甚至没有木偶师。接着巴巴告诉你,你甚至不如布娃娃。木偶存在因为有木偶师,布娃娃却没有任何明显的存在。宇宙之主告诉你这个,会有什么影响?当他表达某种意思,不像你我表达某种意思。我们的言语由瞬间气流制造。他的言语则创造。

    在我们日常对家人朋友有种种职责,使这一切显得如此重要的同时,我们怎么能体悟自己甚至不如布娃娃呢?我不知道我们能不能。

    不过,我们也许能做的,就是与它有关的事。埃瑞奇曾告诉我:“真正的觉醒,在于认识到人的无价值。”这里埃瑞奇谈的是:醒悟假我的无价值,假我的存在甚至不如布娃娃。

    怎样才能醒悟假我的无价值?每当我们想对某个灵性真理获得清明认识,求助《语录》总是有益的。就让我们翻到关于自我的语录。

    美赫巴巴告诉我们,自我作为“人类经验的整合媒介”,确实服务于有用的目的。换句话说,它是我们的“意识中心”。但问题在于自我企图整合经验的方式上。“它围绕着错误的分别性观念进行。”这对人类意味着,它不自觉地把所有行动基于分别性上。这对我们意味着,除非我们专注于美赫巴巴,否则也会这样做。

    自我试图整合体验时,面临着持续的困境。美赫巴巴解释了这种困境。“尽管总是努力建立体验的统一整合,自我却从不能实现这个目标。”这对我们是个重大声明。因其整合体验的方式,自我绝不可能建立统一。因为它不可能建立一体性,“它代表着一种活跃的愚昧原理,阻碍着灵性进一步发展。”而灵性发展,对我们而言,即开始洞悉众生一体。

    尽管我们渴望和他人的一体感,美赫巴巴告诉我们:自我永远做不到。故我们都把信心放在不断歪曲我们生活的东西上。似乎我们都被自己的意识中心所摆布。它的运作不仅是“对分别性的肯定”,而且“构成灵性解放与意识觉悟的主要障碍”。天哪,我们该怎么对付这样的伙伴?!

新整合中心

    美赫巴巴告诉我们:“生命不能永远囚禁于自我牢笼。它必须在某一时刻迈向真理。”这个重大事件何时发生?当我们开始认识到“生活只要围着自我的轴心转,就不能被充分认识和体验”时,就会发生。

    那时,我们深受挑战。我们变得不安,要寻找“一个绕开根本的分别性愚昧的新整合中心”。那时我们的生活尖锐化。我们意识到,必须”在真理中重组生活”。

    美赫巴巴在《语录》中告诉我们:整合体验的新中心,乃是灵性大师及其代表的一切。虽然自我持续地坚执分别性,我们还是承认:美赫巴巴乃“众生一体的永久肯定”。所以,每当我们想念他,思想和行动就转而联结着他——即新体验中心。我们越专注他,越会发生“与自我核心的逐渐脱离”。

    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从自我中心向美赫巴巴所代表的新体验中心的转移,乃是意识中的真正移动。最终它给我们带来“人生中的重大危机”。

    虽然我们可能怀着不同的频度一直想念美赫巴巴,一旦这种危机开始,就不会结束,直到“一切心理活动都有了一个新的参照坐标”。这种新的参考坐标是什么?美赫巴巴说,一切心理活动,现在都从“它与作为无限真理化身的大师的关系,而不是与作为受限我的自我中心的任何关系”来看待。

    许多年前,我经历过这种危机。但我对该危机的本质懵懂无知。那段危机时期,我热烈追寻着某种新事物,却不明白那是什么。最终我开始看出,我所思、所做、所说的与美赫巴巴相关的一切,都受到了更激烈的挑战。而通过这样做,我在心理上创造了一个新的参考点——“一个绕开根本的分别性愚昧的新整合中心”。

    试图创造这个新整合中心时,会给我们带来很实际的结果。它给“自我中心不曾企及的所有价值”提供了表达。自我不能整合的这些价值是什么?即试图削弱它的任何价值,像谦逊、耐心、仁慈等。每个赋予的,皆是逐渐削弱自我所必要的。自我只想增强其骄傲,不想削弱之。自我只想增强其主宰,不想削弱之。自觉地整合并践行这些价值的过程,建立了心理危机所带来的结果——新整合中心。另外,美赫巴巴阐释,当我们建立经验的新整合中心时,“通过培养仁爱无私,全心全意地将自己臣服和奉献给作为真理的大师,自我逐渐适应人生的灵性要求……并且受到迅猛的削弱。”

    就这样,我们在逐渐创造新整合中心时,面对并削弱分别性。这个新体验中心,自然会抛弃分别我的排他态度,同时整合对坚持一体真理的包容态度,带来真正的社区生活。

克服分别感

    为了明智对抗我们的分别我,让我们继续读《语录》,听美赫巴巴对此的阐述。他告诉我们:“出自排他或分别存在观念的每一个念头、感受或行为都有束缚性。”他的全面论述似乎概括了整个生活,揭示了我们在克服分别我上面临的压倒性困难。是的,如果我们想马上解决一切,似乎难以做到。可我们不必如此。真正进步总是一步一个脚印。

    要对抗分别我,我开始尝试做的是,意识到明显使我疏远他人的那些情绪,比如仇恨、嗔怒或恐惧,并且亲自见证:诸如此类的情绪怎样“直接造成对分别我的肯定”。接着我将能看出,它们是怎样不但加强自我,而且“导致生活狭隘,带来意识局限”的。为了更好地理解嗔怒、仇恨等等如何强化分别我,且看美赫巴巴是怎样描述这些情绪对我们的影响的。

    仇恨与嗔怒如何增强分别性?美赫巴巴说,当我们感到这些强烈情绪时,我们正试图驱除他人对我们生活的不利影响。“也可以说,对方被逐出个人的生命,不仅被视作异己,还无疑是自我兴盛的敌人。”我们对生活中大多数情境的本能反应是保护自己。所以当我们感到在某方面受伤害,就会升起仇恨与嗔怒的强烈情绪以保护自己。

    美赫巴巴告诉我们,当我们表现出恐惧时,有一种对对方的“极不信任”。这种情绪“无不造成意识的躲避退缩,直到把另一个生命排除在自身的生活范围之外”。在嗔怒和仇恨的情况下,我们通过情绪的力量,试图驱除他人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而在恐惧的情况下,我们无助从他们身边退缩,以便他们不影响我们的生活。

    至于嫉妒,美赫巴巴说:“分别感在嫉妒中得到最尖锐的表现。”我猜想在某些时刻我们都体验过心碎的嫉妒。巴巴这样描述嫉妒的动力,在嫉妒中,“有种想法,自己所求对象被别人成功地认同。这就造成对那两个人的持续而不缓解的抵触,因为他们二人发展了一种他其实希望为自己专有的关系。”仇恨和嗔怒采取驱除的攻击行为,恐惧采取退缩的被动行为,嫉妒则陷入一种也许同时感受两者的困境。

    另外,除了表明仇恨、嗔怒、恐惧和嫉妒如何造成分别性,美赫巴巴还告诉我们:我们渴望他人的陪伴,也同样如此。这是个普遍经验,在生活的某些时刻,我们会希望拥有某个特别人士的陪伴。就算这种感觉常因被他们拒绝而凸显,我们也会渴望那人的陪伴,虽然那人对我们友善,却出于某些原因,无法和我们在一起。尽管如此,我们强烈感到与他们分离。巴巴这样解释了渴望的动力。“一个人渴望别人陪伴时,会深切地感到与他们的分离,强烈地感到自身的分别存在。渴望不堪忍受时,和他人的分离感也最尖锐。”

    因此,为了对抗分别我,每当我感到或表现渴望、仇恨、嗔怒、恐惧或嫉妒时,就尽量觉察内在响起的警钟,警告自己:我只是在强化分别我。该警钟就是我的认识:所有这些情绪“皆是排他的态度,在自身和其余生命之间制造鸿沟”,假如我表达其中任何一个,那么我通过我的断言所做的一切,皆在强化分别我的幻相。

    尽管通过理解它们对我多么有害,我能够削弱嗔、恨、惧等等,但克服分别感的解决办法是什么?除了爱,似乎没有其他答案。原因简单明了:“自我是对与人分别的肯定,爱是对与人为一的肯定。”

    爱他人,可能听上去令我们气馁。但爱他人,可能比我们意识到的更为自然。这一点被美赫巴巴所确认,他说:“人类灵魂深处有一种迫切的需要——爱与认同其他灵魂。而这在凡是有欲或恨、嗔或惧之处是无法实现的”。

    灵魂的基本构造是去爱,这点一定会促使我们反思爱他人实际有多难,尤其当我们有造物主——美赫巴巴——告诉我们,灵魂“深处的迫切需要”其实是去爱时。

    最终我们要面对这个真理:“唯有爱是包容的态度,帮助弥合(分别情绪的)虚假和自造的鸿沟”,那时我们不会容许自己强化嗔、贪与惧的分别我障碍。

    由此,作为表达灵魂需要的自然结果,社区生活就会产生。爱削弱自我,渴望一体真理削弱分别感——一切带来自发的社区生活。

克服心理情结

    美赫巴巴告诉我们,还有一种令人着迷的心理活动,使我们相互分离,维护分别我。那就是把自己与他人做比较的本能习惯。比较的心理运作是很微妙的,深入我们的潜意识,影响每一个行为和情绪。巴巴解释:“只要有自我,就有隐含的二元背景;只要有二元背景,就不能永远有效地止息对照和比较等心理运作。”从早到晚,心通过把自己与他人做比较来看待经验。从这种比较产生自卑与优越情结,形成我们对自己和自身行为的感觉。让我们再看,关于这些情结给我们的心理活动蒙上阴影,巴巴是怎么说的。

    美赫巴巴告诉我们,有一种想优于别人的不能满足的成瘾。如果我们在试图比他人优越时失败,就会不快地陷入比别人差的角色。通过这两套心理活动,心制造并维持与他人的分离。有时我们有意识地做这些调整,但我感觉,大部分情况下是我们的潜意识心在日复一日中做这些调整。

    即使当我们决定希望与他人平等时,也会失败。美赫巴巴解释为何对平等的渴望也不管用。“即使当一个人似乎感到和另一个人的某种平等感时,这种感觉也不牢固可靠。它标志着在自我的两种态度之间的一个过渡点,而不是摆脱了‘我’与‘你’之间区别的持久自由。”这是因为我们的心理活动快速变化。一旦我们有了某种感觉,生活中就出现另一个因素。不管我们心理上可能多么警觉,“‘我’与‘你’之间的平衡因优越或自卑情结的主导而不断地被干扰。”

    不过,美赫巴巴告诉我们,我们不通过追求平等,而通过寻求一体,能够恢复心的失衡。巴巴解释,平等“完全不同于灵性自由生活所特有的一体感”。如前所述,他告诉我们:“虽然平等感被用作很多社会和政治理想的基础,但只有纯粹的平等观念由众生一体的认识取代时,真正的富于合作的生活条件才能实现。”正如我在第4册所述,他不是在论述成道。他是在谈,我们获得对众生一体的灵性上而非智力上的认识。

    记住并深信我们一直在论述的灵性真理,能开始给我们一体感,赋予我们勇气,抵制受限我的情绪性诉求。之后当我们经历生活中的不同情结时,它们会开始越来越少地影响我们。我们会开始洞察其虚假性,会觉知到它们如何操纵我们陷入惧、恨、嗔等等。我们不再动不动就接受它们。

    美赫巴巴解释,弟子消融内在的优越和自卑情结的办法,是要意识到“他本身什么都不是,但在大师身上并通过大师,他被成为一切的前景所鼓舞。”拥有这一认识,会让这些情结开始融化“一切形式的自我分别障碍”。

结果将是更少的心理波动。心越平静,我们就越有机会觉知深层一体感。随后自然而然,一体感便逐渐取代平常生活中,情结所制造且维持的心理紧张。

    如果我们不做这些努力,会听任心理动荡摆布,不是从自卑就是从优越的视角看待他人。不管我们怎样替自己的想法辩护,这样的视角下,不可能创造社区生活。社区生活只有在我们自己摆脱这些心理情结时才能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