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一瑜伽与分离瑜伽

发布于 2025年5月17日

2        U. V. 1-2         13-12-1923

(1)希瓦阿特玛(Shivatma)与吉瓦阿特玛(Jivatma)

(2) 合一瑜伽(Yoga)与分离瑜伽(Viyoga)修习

(1)

人们看见瑜伽行者(Yogi)修习瑜伽。他们在那儿做什么?他们在将自己的灵魂与神的灵魂相结合。把两样东西结合在一起就叫瑜伽。若要将两样东西合而为一,二者的品质则必须相同。若要把“任何金子” 与纯金混合,那么在混合之前,就必须通过各种物理和化学程序,来提纯那块“任何金子”;然后二者才能混合;这时才可以说二者的瑜伽(结合)实现。两块金子原本一样;但其中之一有其他东西混入,于是出现两种金子——纯的与不纯的。现在如果将二者再次混合为一,就得对不纯的进行提纯;提纯之后,这块金子也成为同样的纯金,即便与那块纯金分开;二者都会被视为同一种东西——纯金;这时二者是分开还是混合为一,都已无关紧要。是杂质将原来的“一”分为“二”的。只要纯,分成多少份都不重要——都是一体。

神的灵魂和人的灵魂同样也是一体的。那我们怎么开始与神分开了?是这样的:最初,在人类形体产生之前,有“八百四十万减一”种享受对象出现;基于这一切,最后,减去的那一种——人体——登场。这个人体内的灵魂与神的灵魂相同;二者之间并没有区别。人类灵魂的这种一体性——更确切地说是纯净性——持续多久?换言之,它是何时分化成一个独立体的?这是浮现在我们脑子里的一个合理问题。答案是只要人类不渴求或者说不认同任何欲望及其对象,那种纯净性(一体性)就会出现;在此之前,即便人貌似独立,其灵魂也和神的灵魂一样纯净,因而与神的灵魂一体。不过一旦人接受并开始使用那些享受对象的任何一种,他的灵魂就会与之发生联系;这个灵魂现在就类似于不纯的金子;他的不纯灵魂因此开始与神的纯净灵魂分别,成为另一个——第二个。正是因为灵魂与某个欲望或享受对象的联系,人类才分化出来,然后被称作“吉瓦”(Jiva、生命、凡人),以相对于纯净的极乐之神。

人类形体对于吉瓦状态的受染灵魂(吉瓦阿特玛)和希瓦(Shiva)状态的纯净灵魂(希瓦阿特玛)都是一样的。就是说二者有相同的人身,但却有两种类型的灵魂与之联系:吉瓦阿特玛(Jivatma)的受染灵魂和希瓦阿特玛(Shivatma)的纯净灵魂。如果受染的灵魂留在人身里,便认同于凡人(吉瓦)状态;另一方面,如果纯净的灵魂留在人身里,则继续体验极乐上帝(希瓦)状态。因此分化出两类灵魂:吉瓦阿特玛和希瓦阿特玛。吉瓦阿特玛将人体视为有别于自身的独立体,希瓦阿特玛则不把人体视为与自身不同的东西。然而一旦灵魂被这样分化为二,其食物、营养和环境就变得不同。同样,所有的享受对象(Bhogya Vastu)也被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然原本极乐,另一类是所有八百四十万种事物。灵魂采用人体时,其注意力若与原本独一极乐保持结合,而不被导向其他任何欲望对象,那么该灵魂(希瓦阿特玛)即便住在人体中,仍会继续享受那种极乐,继续留在希瓦状态;由于人体也包含极乐,所以灵魂及其人体就会永远留在那种无尽极乐状态;因此,那个灵魂、那个人体和那种极乐就会在那种无尽极乐存在状态合而为一。另一方面,如果灵魂在居于人体的时候,接受那些事物的哪怕一种(人体本身即形成于跟所有那些享受对象同样的基础上),则会受其影响,从而转入吉瓦状态;结果是他开始享乐与受苦,而这又反过来使他陷入无尽的生死轮回链,失去自身原本的无尽极乐状态。随着与人体的认同,灵魂的注意力自然被引向尤其是那些构成 “生活” 必需品的事物,诸如食物和饮品;他也随着这种“引进”而逐渐对之习惯,久而久之,就离不开它们了。他因而受到这些事物的影响,由于这种影响,他现在担任起吉瓦阿特玛(凡人)的角色,成为苦乐的拥有者,从而成为无尽生死轮回链条中的一环。现在,除非吉瓦阿特玛对这些享受对象失去所有兴趣,克服欲望,不受其影响,否则他就无法回到本来的希瓦阿特玛状态。由于跟这些事物的联系,他就像不纯的金子;原本纯净的灵魂变得不纯;现在他只能依赖这些 “他物” ,亦即除他自身之外的某人或某物,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和快乐。

就这样,受染的灵魂,或者说与享受对象联系的灵魂,亦即不纯净的灵魂,现在认同于吉瓦阿特玛状态,并且与神的纯净灵魂相区别。

一切享受对象都是易坏可灭的;靠其滋养的人身同样是易坏可灭的。这些事物如此之多,其质量又如此不同,以致于身心都必须不断改变,也就是必须调整自己去利用它们。吉瓦阿特玛陷入并对这些对象产生依赖;这就是他所有生生世世的处境——归因于他跟这些事物的联系。他只要如愿得到想要之物,就会感到快乐;但如果这些事物的数量或质量下降,他就立刻变得不乐。他的这种状态就好比鱼的状态。鱼生于水,长于水;如果身处的水量增加,鱼就不会受影响;而一旦水降到危险水平,鱼就变得焦虑不乐——这是一种痛苦体验。同样,吉瓦及其身体不仅诞生在跟所有那些事物相同的基础上,而且其营养乃至生存本身都依赖于那些事物。住在身体内的吉瓦,为了其身体的生存和营养,总是急于尽量多获取这些事物,并通过它们来获得快乐幸福。如果得到更多,他自然会感到快乐;反之则不乐;这就是吉瓦一生又一生的状态。因此,这些事物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任何减少,都让吉瓦和身体不乐;倘若这些事物变得非常稀少——不足以维持生存,二者甚至会走向终结。若把鱼从水中取出,放入石缝里的少量水中,随着水因太阳照射而变热蒸发,鱼就会变得非常焦虑、不乐;处境悲惨。在这个时候再加入一点水,就会让鱼快乐;然而过不一会儿,它之前的焦虑状态再次回来。吉瓦阿特玛在与事物关系上的苦乐交替状态亦然。他只要是如愿得到想要之物,就会快乐;任何减少都会让他不乐。这个时候再增加一些东西,也会让他快乐。由于这些事物易坏可灭,所以会消失不见;随着它们的减少,吉瓦又变得很不快乐。如果从广义上看待他整个一生的库存,就会发现吉瓦在总体上承受的痛苦远远多于快乐,即便那点快乐也有其局限性,也会终结。尽管如此,还会经常看见吉瓦总是为了自己和身体的生存,去追逐这些事物。

总看见人渴望这渴望那,以便能够永久地立身于世;看见他采取许多行动——好的坏的,以便尽量多积累东西来满足欲望。由于这些事物易坏可灭,他会失去它们,这又让他焦虑、痛苦。事物的失去和欲望得不到满足,都让他不快乐。于是他进一步努力去满足自己的欲望。其各种行为的结果不断累积,形成他的命运(Prarabdha)。随着他在一生中耗尽自己的命运,他在那一生所采取的行为又形成他下一生的命运。就这样,行为造就命运;命运提供另一个身体;他在那个身体里做各种行为;这些行为又造成他下一生的命运,等等。生死之轮(Bhava-chakra)——行为与命运、生与死之恶性循环——就这样无止境地持续下去。

总之,我们(也就是我们的灵魂)原本处于希瓦状态;由于与享受对象和欲望的联系,我们与神分离,成为独立个体,从而被抛入无止境的生死恶性循环。

那种无限极乐分化(转变)成为那八百四十万种享受对象。所有这些对象自然都处于多样状态,处于二元状态(Dvandva)。也正是因为与这些事物的联系,我们才成为吉瓦阿特玛——吉瓦;只要这种联系在,我们就注定会留在其多样和二元状态;然而起初,我们并不在这些状态。实际上,我们的这个人身并不属于吉瓦状态,而是属于希瓦状态;由于同这些事物的联系,我们才把自己转移到吉瓦状态,并开始把这个形体称作我们的,尽管它原本属于希瓦。所有这些事物都易坏可灭,并因而不断地经受变化;我们因与它们的联系而获得吉瓦状态,因此,吉瓦状态也会遭受毁灭和恒常变化。变化意味着形体的改变;事物的第一个形体毁灭(消失),就以另一种形体重新出现。吉瓦经受改变——苦乐状态以及最终身体的改变,而且身体也经历变化——童年、青年、老年和死亡。

因此,只要我们与这些永远处于流动状态的事物产生联系,我们的吉瓦和身体就不得不处于同样的永恒变化状态。

有些现代人由于知识不当,认为人死后,住在身体内的灵魂会与纯净的灵魂结合;他们认为这就像 “仅仅把两种金子混合一起”;这种想法通常会出现在那些深陷欲望者的脑子里。但如果从根本上思考,就会意识到,这无疑类似于混合两种金子;但任何人都不能那样直接把不纯的金子与纯金混合,因为没有好处。所以,不纯的金子必须经过适当的提纯,才能与纯金混合。当不纯的金子被这么提纯,然后与纯金混合时;突然膨胀的体积会让它多么喜悦啊!

同理,受欲望和享受对象、各种恶行、痛苦体验所影响,从而变得不纯的的吉瓦阿特玛,怎么能够直接融入希瓦阿特玛的那种极乐纯净灵魂?如果我们把油倒入一杯水中,油会立刻分离成清晰的油层,漂浮在水面;油不会与水混合。起初,油处于水的状态;由于某些影响而变成油的状态。只要它呈现油的状态,即使同水放在一起,也无法与水混合。同理,即便吉瓦阿特玛和希瓦阿特玛彼此接近——在一起,吉瓦阿特玛在摆脱吉瓦状态之前,也无法与希瓦阿特玛结合。

就如在将不纯的金与纯金混合之前必须去除杂质那样,在我们与希瓦阿特玛合一之前,我们因与享受对象产生联系而形成的吉瓦状态,也必须从我们身上消失。吉瓦阿特玛的灵魂在落入吉瓦状态之前是纯净的;因此必须再次变得那样纯净,才能与希瓦阿特玛结合。就像金匠对人拿来出售的金子提纯之后,会加以检验,看看是否杂质全部去除,并在确定金子已充分提纯后,才会同意支付纯金价格那样,希瓦阿特玛在允许吉瓦阿特玛加入他自己之前,也会检验,看看他是否真正摆脱了不纯的吉瓦状态。人一旦达到那种纯净程度,便达到希瓦阿特玛状态。达到那种纯净状态后,吉瓦阿特玛同希瓦阿特玛结合,他即便想起自己过去的状态,现在也会体验到自己就是那种超自然、全能、无限的极乐。同希瓦阿特玛结合之后,他即便是留在同一个浊肉身中,也会通过住在浊肉身内的无形精微身体(Sukshma Sharira),继续体验那种极乐状态。

(2)  

如果没有浊肉身,如果纯净的灵魂没有进入住在浊肉身里的精微身体,就无法适当认识精微身体,也不能用它作媒介来体验无限极乐。在我们充分认识自己的精微身体之前,在我们的纯净灵魂能够安住在它里面之前,在我们体验并获得那种无限极乐之前,拥有浊肉身乃是非常必要的。没有浊肉身,我们就不能认识我们的精微身体;而除非我们在纯净状态进入精微身体,否则就无法体验那种极乐。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必须让浊肉身脱离我们在生生世世(当然也是借助于浊肉身)建立的同各种享受对象的联系。随着这种联系的消除,我们的灵魂也开始得到净化,从而认识并进入精微身体,并通过它来与神的灵魂实现结合。

我们现今的状态是我们的浊肉身继续与享受对象联系,从而自动地继续将自己与神的纯净灵魂分离。为了再次获得那种极乐,我们就得将自己与这些对象分离;随着这种分离(舍弃)的进展,我们也能够通过精微身体之媒介,与神的极乐灵魂联系(结合)。

将我们的灵魂与神的灵魂再次结合的努力,就是瑜伽修习。那种结合一旦确立,那种无尽不灭的上帝身体一旦获得,我们便永远体验并沉浸于那种无限极乐——即便在死亡之后,也就是在失去浊肉身之后。那时我们的状态将是怎样?我们将绝对自由。这种自由人可以有任何称呼——真人(Satpurusha)、合一者(Yogi)、神,等等。那个自由人同时处于有与无两种状态。

通过一劳永逸地将自己的灵魂与神的灵魂结合,以便认识一切,成为全能,体验并持续留在那种全能、超自然、无限极乐之中:就是瑜伽。这种结合被称作真瑜伽。有许多既定的方法来实现这个目的。一个人需要足够的功德(Punya),才能了解其中任何一种方法。根据一个人的功德数量和质量,会有一位合适的向导、古鲁(Guru)来找我们;我们一旦确立在道路上,各种方法和内在知识就会开始自动在我们内心展现;这代表了我们所积功德的效益。

因此,合一瑜伽实际上意味着分离瑜伽修习——舍弃修行;不过分离修习有个很特殊的功能,那就是不需要古鲁(向导、老师)。我们只需养成避开欲望和情欲对象的习惯。可以没有的东西,就不要保留。应将欲求限制在那些构成生活必需品的事物上。应该拒绝那些可以没有的欲求。就这样,一点一点地培养可以没有每个欲望和情欲对象的习惯。

师利克利须纳(Shri Krishna)说:“通过修行(Abhyasena)与舍弃(Vairagyena)方能控制心。”(《薄伽梵歌》第6章第35节)。也就是说,践行舍弃(超脱);这意味着分离瑜伽修习;没有分离瑜伽,就无法修习合一瑜伽,也就是无法学习与神结合。分离瑜伽不需要古鲁。一个想要达到上帝状态者,可以轻松地独自行走这条道路,无需任何人的帮助。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这种修习。在修习过程中,头脑也许会一次次反复思索所有那些事物;但不管头脑态度如何,一个人都应非常谨慎地避免与那些事物有任何身体上的接触;这对实现目标来说就足够了。

对于深陷世俗事务的人而言,有另一种方法能自动地让人与那些事物脱离。方法如下:一个人应该选择自己喜欢的任何神像——石头制的或金属制的,并将神像安置在圣洁之处。他应该坐在或站在神像前,只是持续地注视;同时默想神像所展现的品质——稳定、平静、沉默、没有情绪等等,并且努力用头脑和智力模仿来那些品质——获得这些品质;也就是说,努力与那些纯质(Satvika)美德结合。随着这种结合开始运作,同欲望和情欲对象的分离也会自动进行。应该每天尽量多抽时间,定期做这种练习。最好独自练习。到郊外安静处单独做更好。这种练习会在短时间内让人体验和感受(与事物)分离和与神结合。同理,一个人若是喜欢,也可以伴着铙钹唱诵巴赞(Bhajan)——赞美神的诗歌、圣名等等,或者满怀着虔诚和信心来礼拜神像;这也产生同样的效果。这种与事物分离和与神结合修习,只有借助于浊肉身才能做。一个人因与那些事物的结合才来到吉瓦状态,结果是遭受天知道会有多久的苦难、匮乏、痛苦、生死。他如果认识到这一连串的事情都归因于自己与那些欲望和情欲对象的结合,自然就会开始练习与它们分离,以便摆脱那种痛苦事件链。这样的人是真正的明智者。其中一些人会前往洞穴、森林和偏僻处居住,以便加快修习进程。

但是为什么要选择这种地方呢?原因很简单;他们毕竟是要践行超脱(分离),自然会尽量远离所有那些事物和与之相关的人。他们现在利用自己的身心,将自己与那些对象分离。这意味着浊肉身对这种修行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很有必要把这个身体当作修习分离的主要工具加以照料。不过现在仅仅给它提供最基本的必需品;除了这些必需品之外,肉体迄今所习惯的其他一切行为、活动、关系等,都一概停止。因此,他们实际上是努力忘掉这个世界,也就是说,忘掉所有八百四十万种享受对象。

身体是指其所有部位和构成身体的不同感官。世界同样是指构成世界的所有那些八百四十万种享受。努力忘却它们意味着练习与它们分离;这只有通过浊身体才能实现。那种联系是由头脑、智力和身体建立起来的。头脑和智力构成这具浊肉身的原始无形状态;灵魂通过它们与享受对象产生联系。而现在要摆脱这种联系,也就是说,要将灵魂从这种联系中解放出来,练习与浊肉身分离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浊肉身,头脑和智力什么都做不了,这就是为什么浊肉身很有必要;这就是浊肉身的真正用途。

有些人通过严格禁欲来修习分离,亦即超脱。他们只有生活必需品,借助自己的浊肉身,努力远离一切的享受对象。灵魂与这些对象的联系,使头脑、智力和自我变化不定,这就是为什么禁欲者从一开始就避开这种联系。换言之,由于灵魂在性质上稳定,没有情感,所以他们试图教导,更确切地说迫使自己的头脑、智力和自我接受这些品质;为此他们远离尘世。要达到这个目的,并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不需要古鲁。父母真的应该以这样的方式养育子女:让他们远离那些妨碍与神结合、那些吸引并破坏身体、头脑和吉瓦、那些对事物增加感情的东西——这一切都造成这个尘世生活中的痛苦事件链;这种养育方式会使他们的子女自动获得禁欲所固有的品质,从而使他们有资格与神的灵魂结合。

作为瑜伽道路(Yoga Marga)的一个分支,由调息等构成的哈他瑜伽(Hathayoga),在现今这个时代已经无法修习;此外还规定那只能由高等婆罗门修习;其他人修习则很危险。不过,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练习我所解释的结合与分离方法;这比其他任何方法都更容易。如果有人真诚地修习,那么毫无疑问,他将会达到神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