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思想与有形思想
无限智能要思想自己,其思想就必须无限;也就是说,无限智能要体验自己,就必须无限地思想,必须在无限心状态。为了体验,思想开始,但却是在原子(石)形体中开始的。在石形体到人类形体之前的其他形体中,无限智能或多或少有限地思想,但却不是无限地思想;因此在这些形体中,不能体验自身,只能或多或少有限地体验宇宙。在人类形体中,无限智能无限地思想,或者说思想是无限的;因此能够体验自身,思想自身,认识自身无限。然而业相(帘幕、局限、束缚、幻相制造者)却让祂体验宇宙(空无的产物)、妄想、认为自身有限、把自身体验为有限而非无限、不体验自身。这种业相幻境、局限,这种思想虚妄性(摩耶)必须消失,(只有在人体中才无限的)无限思想必须保留。无限智能必须无限地思想,真正地思想,只有这时才能像证悟者那样把自身体验(思想)为无限。
就凡人而言,无限智能无限地思想,但却是虚妄地思想,从而把自身体验(思想)为有限。在其他形体中,思想有限;因而无限智能处于有限状态,不能把自身体验为无限,不能无限地思想。也就是说,在其他形体中,无限智能因为有限而不能体验自身无限性,不能体验自身。在凡人形体中,无限智能无限,但却因业相的局限而不能体验自身。也就是说,现在无限智能虽能体验无限大我,但却不被业相允许;尽管无限,却因业相而不能体验自身无限性,只能继续体验宇宙。
在真人形体中,无限智能无限并且体验自身无限性,体验自身——因为业相、幻相、虚妄性已经消失。就这样,同一个无限智能扮演不同角色。
无限智能不思想时=含有微想象的无限智能,无所体验。因此微想象(微宇宙)=未想想象(宇宙)=无形想象(宇宙)=未生想象(宇宙)=自然黑暗=无知=空无。
当思想开始时,无限智能首先成为无限心来思想、产生、创造(维系和毁灭)想象(宇宙);其次成为最有限精与浊心来精与浊地思想(体验)想象(宇宙)。换言之,随着思想开始,无限智能成为(1)精与浊宇宙的无限创造者(维持者和毁灭者);(2)精与浊宇宙的最有限精与浊体验者——通过最不完全的精与浊形体。
就这样,随着思想开始,无限智能在最有限的精与浊心状态,体验其在无限心状态、精与浊地创造的宇宙。为体验宇宙,思想首先成为精(模糊、微弱、不完全明显)思想,之后成为浊(清晰、明显、不微弱)思想。精思想=精心,浊思想=浊心。随着思想开始,最有限微想象采用无限的精与浊形体。因此未想的想象现在被思想;未生的宇宙现在被生产为精与浊形体。
因此在最初,当思想作用时,无限智能成为无形无限心,创造精与浊宇宙(不是实际创造,而是将最有限微想象显现为无限精与浊形体),立刻成为最有限精与浊心来体验这个被显现的精与浊宇宙。在无限心状态,想象(宇宙)的精与浊形体被生产(维系和毁灭);在最有限、越来越不有限、无限精与浊心状态,想象(宇宙)被精与浊地体验。
随着思想开始,无限智能成为无限心(伊希瓦),将最有限的未想想象思想成为无限的精与浊形体(生产或创造宇宙)。
然而随着思想开始,无形无限心(伊希瓦)却不能体验自身,因为其工作涉及到宇宙的创造(维系和毁灭),其联系是同宇宙的联系、同想象的联系(思想未想的想象),其思想是为了显现想象(宇宙),不是为了体验想象(宇宙)。
所以无限心虽然无限,却如在真正无限心(成道者)状态那样不能体验宇宙,因为就成道者而言,无限心同宇宙(想象)毫无联系;而就伊希瓦而言,无限心旨在思想未想的想象(生产宇宙)。
无限心自然地开始体验宇宙而非体验自身。但宇宙(精与浊)现在却有形体(精与浊),而无形的无限心本身没有精与浊形体,不能体验其以精与浊形式创造的精与浊宇宙。
无限心获得形体。无限无形成为最有限有形;在无形状态的无限思想(心),在有形状态成为最有限。就这样,随着采用精与浊形体并藉此体验精与浊宇宙的开始,无限心成为最有限心。
在石(原子)形体也就是最早的形体中,无限智能成为最有限心。虽然获得用来体验精与浊宇宙的精与浊身体,但却成为最有限,因为其所获得的精与浊身体最不完全。就这样,无限微思想开始行动(运动)时,在石形体中成为最有限,几乎零。
随着思想开始,无限智能成为无限心,创造宇宙;又成为石形体的最有限心来体验宇宙。现在(石形体中的)最有限思想逐渐增加,并且根据思想的增加,采用越来越进化的精与浊形体。也就是说,在每一个更进化的形体中,最有限心越来越不有限;心的精与浊身体也相应越来越趋于完全,直到在人类形体思想(心)成为无限(如在创造宇宙时那样),获得所需要的完全精与浊身体。所以说在人类形体中,无限智能处于无限精与浊心状态。
作为伊希瓦,无限智能是无限的,没有精与浊身体;
作为凡人,无限智能是无限的,有无限的精与浊身体;
作为石、植物、动物等,无限智能是最有限、较不有限、更不有限的,有精与浊身体。
无限智能在石形体中最有限,有最不完全的身体;在植物形体中不那么有限,有不那么不完全的身体;在人类形体中无限,有最完全的身体。
在人类形体中,无限智能成为具有完全精与浊身体的无限心,能够体验其所思想的无限精与浊想象·,也就是能够无限地体验其所生产的精与浊宇宙;并且因在人类形体中成为无限而能够体验自身。但其通过之前形体所积累的印象(自然业相),也就是通过之前精与浊形体对精与浊宇宙的体验(享受),却附着于心;同时在人类形体中,妄我性也是充分的,使心充分体验妄我性和产生欲望的智力(buddhi、aql)也是充分的。这种自然印象和充分妄我性,让心充分渴望有关宇宙的体验,从而积累新印象(不自然印象)。这些新印象(不自然业相)又让心体验宇宙,使无限性再次受局限。
所以,心虽在人体中无限且有能力思想(体验)自身,但却因为印象而把最有限的微宇宙(空无)体验成无限(大有),制造无限大我(大有)是最有限空无的幻觉。从而继续不停地根据所积累的一层又一层印象,用一个又一个新的人体来体验宇宙。在这种情况下(在人类形体中),无限智能成为无限妄心、无限妄我;也就是说,无限心把自身体验为有限,不体验其真正无限大我,而是体验宇宙。
然而,当印象在人体中被消灭时,业相局限也消失,幻相也消失,思想虚妄性也消灭;这时无限心把自身体验为无限,把宇宙体验为空无、幻相、想象;也就是说,无限心体验自身。在这种情况下,无限智能成为无限真心,成为体验(思想)自身的无限真我。
在所有其他形体中,心自然都是有限的。在人类形体中,心是无限的,但是业相使之不自然地有限,也就是使之产生幻觉:无限大我有限而最有限的宇宙无限。
在不思想状态,
智能似乎作为想象存在,想象作为想象存在;
大知似乎作为无知存在,无知作为无知存在;
光明似乎作为黑暗存在,黑暗作为黑暗存在;
大有似乎作为空无存在,空无作为空无存在;
无限似乎作为最有限存在,最有限作为最有限存在。
在妄想状态,
智能作为想象存在,想象作为智能存在;
光明作为黑暗存在,黑暗作为光明存在;
大知作为无知存在,无知作为知识存在;
大有作为空无存在,空无作为大有存在;
无限作为最有限存在,最有限作为无限存在。
在真想状态,
智能作为智能存在,想象作为想象存在;
光明作为光明存在,黑暗作为黑暗存在;
大知作为知识存在,无知作为无知存在;
大有作为大有存在,空无作为空无存在;
无限作为无限存在,最有限作为最有限存在。
在不思想状态,无限大我处于真正光明(自然光明)状态,但却不体验光明,而是体验(自然)黑暗。
在妄想状态,无限大我处于虚妄黑暗(不自然黑暗)状态,体验(不自然)虚妄光明。
在真想状态,无限大我处于真正光明状态,体验真正光明。
因此,无限智能必须思想(体验),但要思想自身而非想象——其思想所生产或创造的宇宙。必须思想又不思想=超思想。必须有意识,但要意识自身而非影子(宇宙)。必须有意识又无意识=超意识。必须体验,但要体验自身而非宇宙;也就是必须醒着但又体验酣睡状态;必须同时活着并死去。
就这样,是同一个无限智能扮演众多的角色:
1、不创造(维系和毁灭)宇宙、也不体验宇宙或自身的不思想无限智能。
2、创造(维系和毁灭)精与浊宇宙、但不体验宇宙或自身的无限心。
3、最有限(最不完全)地体验精与浊宇宙的最有限妄心(最有限精与浊心)。
4、越来越不有限(不那么不完全)地体验精与浊宇宙的越来越不有限的妄心(越来越不有限的精与浊心)。
5、无限(最完全)地体验精与浊宇宙的无限妄心(无限精与浊心);不在创造(维系和毁灭)宇宙也不在体验自身状态。
6、体验自身的无限真心;不在创造(维系和毁灭)宇宙也不在体验宇宙状态。
无限智能作为无限心,创造(维系和毁灭)宇宙;作为无限妄心,无限地体验宇宙;作为无限真心,体验自身。作为不思想的无限智能,无所显现,无所体验。
无限智能作为无限心,把实则最有限的微想象显现为无限的精与浊形体;把原子显现为宇宙;作为无限妄心,把这个实则最有限(几乎零)的宇宙体验为无限的精与浊形体,把实则无限的自身体验为有限的精与浊形体——但这并非事实;所以思想是虚妄的,无限智能处于妄心状态。
无限智能作为无限真心,把宇宙体验为最有限(几乎零,在根本和真正意义上的空无、黑暗、想象存在),把自身体验为无限。
无限智能作为最有限心,把宇宙体验为最有限,也把自身体验为最有限。
在石形体中,无限智能把宇宙体验为最有限,但因处于最有限思想状态,也把自身体验为最有限。在人类形体中,无限智能达到能够体验自身无限的状态;但是业相造成的虚妄性却使之把宇宙体验为无限,把自身体验为有限。当虚妄性消失时,无限智能便把自身体验为无限,把宇宙体验为最有限——此乃大我证悟。
因此,大我体验意味着无限智能必须在(实际处于无限心状态的)人类形体中,获得石形体状态(把宇宙体验为最有限)。无限智能在石形体中,把宇宙体验为最有限,但也把自身体验为最有限;在凡人形体中,把宇宙体验为无限,把自身体验为有限;在成道者形体中,把宇宙体验为最有限,把自身体验为无限。所以说成道者形体中的思想具有石形体和人形体的“精华”(tattwa)——把宇宙体验为最有限的石形体精华和处于无限心状态的人类形体精华。
无形的无限智能是无限大有;无形的想象是最有限空无(黑暗、无知)。思想开始时,无形的无限智能首先成为创造、维系和毁灭宇宙的无形无限心;其次成为体验宇宙的有形精与浊最有限心。这个“其次”无形心可以说采用精与浊形体,成为有形;或者说无形成为有形。然而,无形与有形相反,正如无限与最有限相反。所以无形成为有形意味着无限成为最有限,大有成为空无。换言之,在无形时无限的无限思想,在有形时成为最有限。
无限智能最初通过思想,创造(维系和毁灭)宇宙时,处于无形无限状态;体验宇宙时,处于有形最有限状态。无限心(伊希瓦)采用精和浊形体来体验(其从最有限无形状态创造为无限有形的)精和浊宇宙,从而成为最有限。
就这样,随着思想开始,无形的无限智能(无形的大有)采用形体(原子),成为最有限(有形状态的空无);无形无限的思想成为最有限。随着思想开始,无形的最有限想象(无形的空无)采用形体,成为无限(大有的有形状态)或者说无限的精与浊有形想象。
微想象(微宇宙、空无)未被思想时,处于最有限(空无)状态;被思想时,成为无限的精与浊形体。(这被称作宇宙的创造;但实则不是创造——因为这个想象或宇宙永恒存在于智能,并未被实际创造,只是现在被思想或者说显现为形体而已。)
(精与浊)宇宙产生于无限智能的最有限点(原子);也就是说,无限智能从其最有限点产生精与浊宇宙。在产生宇宙的时候,无限智能是造物主(伊希瓦),最有限点是创世点(噢姆点)。
随着思想开始,无限智能成为创造宇宙(把最有限微宇宙生成无限精与浊形体)的无限心和体验宇宙的最有限精与浊心。要体验自身,无限智能就必须成为无限心,也就是无限地思想(因为不思想时什么都不体验)。然而,当其思想开始时,最有限微想象成为无限精与浊想象(宇宙);无限智能成为体验精与浊无限想象的(原子或石形体中)最有限精与浊心。无限智能确实成为心,但却是最有限的心;而要体验自身,就必须是无限心。因此其(最初在第一个精与浊形体也就是原子中的最有限)思想逐渐地通过进化的形体发展成无限心;到人类形体时成为无限心(重获其无限性),但由于业相而仍然受限。在人类形体中,无限心实际上成为无限的有形心;但业相却使之产生虚幻局限,自然还是有限的有形心。
就这样,无限智能
I、在创造(维系和毁灭)宇宙时,是无限心(阿乎若玛兹达、伊希瓦);
II、在最有限地体验宇宙时,是最有限的精与浊心(原子、石);
III、在越来越不有限地体验宇宙时,是越来越不有限的精与浊心(植物、动物);
IV、在无限地体验宇宙时,是无限妄心或者说无限精与浊心(人);
V、在体验自身时,是无限真心(成道者、真人)。
在(I)、(IV)和(V),心都是无限的,但只有在(V)才能体验其无限性;在(IV)仍然把自身体验为最有限,因而是不自然有限。
正如卡比尔所言:
同一个罗摩在十车王家的摇篮里被摇,(状态D)
同一个罗摩通过每一个心说话;(状态C)
是同一个罗摩的整个(造物界)铺展;(状态B)
同一个罗摩超然于三个世界。(状态A)
D—“罗摩在摇篮里被摇”表示无限真心;亦即体验自身、但不创造宇宙也不体验宇宙的无限智能。
C—“罗摩通过每一个心说话”表示无限妄心;亦即体验宇宙、但不创造宇宙也不体验自身的无限智能。
B—“罗摩是整个造物界的拥有者”表示无限心;亦即创造(维系和毁灭)宇宙、但不体验自身也不体验宇宙的无限智能。
A—“罗摩超然于三个世界”表示无限智能;亦即不创造宇宙、不体验宇宙、也不体验自身的无限智能;或者说不思想、无意识的无限智能。
无限智能在A无意识;在B有意识;在C意识宇宙(妄意识);在D意识自身(超意识、真意识)。
I、无限智能作为无限不思想大我=达大阿乎若玛兹达(Dādār Ahuramazda)=帕若玛特玛(Paramātmā)=帕若玛希瓦(Parameshwar)=安拉(Allāh)——此乃开端(ādi)。
II、无限智能作为无限思想者=宇宙的创造者(维系者、毁灭者)=阿乎若玛兹达(Ahuramazda)=伊希瓦=梵天-韦希奴-摩诃希(Brahmā-Vishnu-Mahesh)。
III、无限智能作为宇宙的最有限思想者(体验者)=原子(石、金属)。
IV、无限智能作为宇宙的越来越不有限思想者和体验者=植物和动物。
V、无限智能作为宇宙的无限思想者(体验者)=无限妄心=凡人。
VI、无限智能作为自身的无限思想者(体验者)=无限真心=成道者=真人——此乃终点(ant)。
无限智能在I扮演不思想、不创造(不维持和不毁灭)、不体验的大我;
在II 扮演宇宙的创造者(维持者和毁灭者),但既非宇宙亦非自身的体验者;
在III扮演宇宙的最有限体验者,但既非宇宙的创造者亦非自身的体验者;
在IV扮演宇宙的越来越不有限体验者,但既非宇宙的创造者亦非自身的体验者;
在V扮演宇宙的无限体验者,但既非宇宙的创造者亦非自身的体验者;
在VI扮演自身的体验者,但既非宇宙的创造者亦非宇宙的体验者。
因此,在大我体验状态VI,无限思想(意识)在,但是创造(维持和毁灭)宇宙状态及体验宇宙状态不在。换言之,对无限智能来说,精或浊宇宙和用来体验宇宙的精与浊身体皆不存在。在这种涅未卡帕三昧状态,人(对浊与精身体)没有感觉,尽管其身体对别人似乎存在(正如人在酣睡中对自己的身体没有知觉,但其身体对别人似乎存在那样)。在撒哈伊三昧(也就是从涅未卡帕三昧状态下降之后)身体存在,但是为了(拯救他人的)灵性工作。
无限智能通过无限思想,创造宇宙;通过虚妄无限思想,体验宇宙;通过真正无限思想,体验自身。
体验宇宙意味着通过精与浊身体的器官(indriya),体验(享受)精与浊宇宙的事物。这种通过身体对宇宙的体验(认识),或者说思想虚妄性,乃归因于业相。业相(也就是对精与浊宇宙体验的印象)让无限智能体验(享受)宇宙的事物,体验精与浊宇宙,虚妄地思想。
在酣眠状态,无限智能无意识(不思想),所以不体验宇宙,也不体验自身。要体验自身,就必须有意识(思想)。但无限智能刚有意识(思想),业相就让祂通过身体去体验(精与浊)宇宙。体验大我意味着无限智能必须在无限心状态,但是身体和宇宙必须对祂不存在。在宇宙创造者、维系者和毁灭者状态(在伊希瓦状态),无限智能没有身体,但宇宙却对祂存在,因为祂在伊希瓦(宇宙的创造者、维系者和毁灭者)状态。
在人类状态,身体(因业相而)存在,宇宙(因被体验而)存在。微业相将精与浊身体赋予无限智能(来以精与浊形式享受微业相),从而使之体验精与浊宇宙。心必须停止对精与浊宇宙的精与浊体验;而要让这一切发生,思想就必须保留,业相必须消失。
心酣睡无意识时,业相却在,使之有意识。有意识时,业相使之意识宇宙,根据业相体验精与浊宇宙。心每天都暂时无意识,因而无身体(酣眠状态)。业相再次使之有意识(醒状态),采用精与浊身体,精与浊地体验业相;使之有意识,以精与浊形式体验业相。
心(在酣眠状态)暂时无意识与死亡状态相同。区别是从酣眠状态,业相使之在同一个身体中有意识(使之采用同一个身体),并使之通过同一个身体体验(精与浊)宇宙;从死亡状态,业相使之在另一个身体中有意识(使之采用另一个精与浊身体),并使之通过另一个身体体验精与浊宇宙(这个身体是相应地由上一个精与浊形体积累的业相总和赋予心的。)
在酣眠状态和在死亡状态,无限心的精与浊身体可以说被置于一旁、被忘却、不存在;但是附着于心的业相却使之意识身体和宇宙,使之通过前者体验后者。意识从酣眠中被带回同一个身体;从死亡中被带到另一个身体。
无限心无意识(不思想)时,因业相而不体验宇宙,但也因无意识而不能体验自身;无限地有意识时(如在人的醒状态),因业相而体验宇宙,所以不能体验自身。要体验自身,就必须有意识而不体验宇宙(不享受精与浊宇宙的事物);必须意识大我,而不意识宇宙;也就是业相必须消失。当业相消失时,通过精与浊身体器官,对精与浊宇宙事物的体验,也终止于有意识状态。
在酣眠、无意识状态,心不通过精与浊身体享受(体验)精与浊宇宙的事物;这必须发生在有意识、醒状态——这意味着成道,或者说在醒状态体验(不享受任何事物的)酣眠状态。这意味着逃脱摩耶,逃脱(根据善恶业相,通过精与浊身体对精与浊宇宙进行新体验的)宇宙法则(karnino kāydo),逃脱业相束缚,逃脱思想虚妄性:
“你如果战胜五根(感官),就如同奴仆卡比尔。”
对心而言,无身体状态存在于无意识、不思想、酣眠状态。这种无身体状态必须存在于有意识、思想、醒状态:这意味着涅未卡帕三昧,心体验自身。心在无意识(酣眠)状态,对身体或宇宙没有体验。必须在有意识(醒)状态获得这种状态。
因此大我证悟意味着无限智能必须思想,必须有意识,在醒状态但又不体验(享受、认识)精与浊宇宙;而这只有在有意识状态无业相时才会发生:这种无业相可通过四瑜伽之一和古鲁恩典(Guru krupā)实现。
总之,在酣眠无意识状态,无限智能不体验宇宙;但祂无意识,怎能意识自身?有意识时,又因业相而意识(体验)宇宙,怎能意识自身?必须在有意识状态没有业相。
所以,即使伊希瓦(阿乎若玛兹达、梵天-韦希奴-摩诃希)也不能体验帕若玛特玛(达大阿乎若玛兹达);也就是说,无限智能在创造、维系和毁灭(宇宙)状态,不体验自身;在思想(创造、维系和毁灭)想象(宇宙)时,不能思想自身。
只有成道者体验帕若玛希瓦;无限智能只有在无限真想状态体验(思想)自身。
如前所述,随着思想开始,无限智能在无限心状态创造宇宙,成为梵天。之后在同一个无限无形心状态,维持(其从无形微状态生产为精与浊状态的)宇宙以体验之。这样,无限智能在维系宇宙时是韦希奴。
(无限智能体验其在韦希奴状态所维系的宇宙时,相应成为最有限、越来越不有限和无限心;也就是说,在韦希奴状态维系其在梵天状态创造的宇宙;同一个无限智能作为韦希奴维系宇宙时,在原子、植物、动物、人心状态,相应最有限地、越来越不有限地、无限地体验宇宙。)
最后,同一个无限智能在无限心状态毁灭宇宙,成为摩诃希。
精(梦)、浊(醒)和微(酣眠):
发自酣眠状态=宇宙创造状态;
精与浊出现(梦与醒状态)=宇宙维系状态;
(在梦与醒状态的)浊与精体验=宇宙体验状态;
返回酣眠=宇宙毁灭状态。
在梵天、韦希奴和摩诃希三状态的任何一个状态,无限智能都不受宇宙束缚,也就是不体验宇宙;只是创造、维系和毁灭宇宙;也就是说,在伊希瓦状态显现、保存和融化自身想象(影子);在另一种状态亦即在石、植物、动物和人状态,有限地或无限地体验被维系的宇宙(影子、想象)。在显现、保存和融化宇宙时,无限智能进行思想、有意识。对祂来说,宇宙融化之后的状态即(酣眠)无意识状态。
无限智能作为(W)是宇宙的无限创造者、维系者和毁灭者;作为(Z)是宇宙的有限体验者;作为(Y)是宇宙的无限体验者;作为(A)是自身的无限体验者。
同一个无限智能从同一个W点行使创造、维系和毁灭宇宙的三重职能(kriya)。随着思想开始,从W生产出宇宙;通过W维系宇宙(并在维系宇宙的同时通过q体验宇宙);在W或者说创世点、摩诃希瓦点、噢姆卡点(Omkar Bindu)吞没宇宙。
梵天(创造者)=(a)觉醒状态=(b)睁眼状态=(c)呼出状态。
摩诃希(毁灭者)=(a)入睡状态=(b)闭眼状态=(c)吸入状态。
韦希奴(维系者)=(a)梦与醒状态=(b)眼睁状态=(c)呼吸状态。
石到人=(a)体验状态=(b)看见状态=(c)闻见状态。
从石到人形体状态,无限智能根据其精与浊体验媒介,处于最有限、越来越不有限、无限地体验宇宙状态。
在上面提到的(a)醒、(b)眼睁或(c)呼吸状态,无限智能从最有限、越来越不有限或无限心状态,体验宇宙、看宇宙景色、呼吸宇宙空气。
从石到人的一切形体的觉醒、梦与醒、进入酣睡状态,相当于无限智能的创造、维系和毁灭(宇宙)状态。
在石形体的觉醒状态,无限智能是无限的伊希瓦,创造宇宙的无限形体;在石形体的梦与醒状态,是无限的伊希瓦,维系宇宙的无限形体;在石形体进入酣眠的状态毁灭宇宙,在这个状态也是无限的伊希瓦。但在石形体的梦与醒状态,无限智能作为最有限的精与浊心(也就是石),最有限(几乎零)地体验宇宙。
在植物形体的觉醒状态,无限智能是无限的伊希瓦,创造宇宙的无限形体;在植物形体的梦与醒状态,是无限的伊希瓦,维系宇宙的无限形体;在植物形体进入酣眠的状态,也是无限的伊希瓦,毁灭宇宙。但在植物形体的梦与醒状态,无限智能作为较不有限的精与浊心(也就是植物),较不有限地体验宇宙。
在人类形体的觉醒状态,无限智能是无限的伊希瓦,创造宇宙的无限形体;在人类形体的梦与醒状态,是无限的伊希瓦,维系宇宙的无限形体;在人类形体进入酣眠的状态,也是无限的伊希瓦,毁灭宇宙。但在人类形体的梦与醒状态,无限智能作为无限的精与浊心(也就是人类),无限地体验宇宙。
就这样,无限智能作为宇宙的创造者、维系者和毁灭者,自始至终都是无限、无形(无身体)的。但祂作为有形者和宇宙体验者,根据最不完全、越来越不那么不完全、最完全的精与浊形体,成为最有限、越来越不有限、无限。总之,从思想一开始,无限智能便成为创造和维系宇宙的无限心(伊希瓦),体验宇宙的最有限心,毁灭宇宙的无限心(伊希瓦)。
在无限心状态,也就是在宇宙的伊希瓦(创造者、维系者和毁灭者)状态,不体验(思想)自身;在无限真心状态,体验自身。作为创造者、维系者和毁灭者,无限智能不体验自身——因为这三个状态相应于觉醒、梦与醒和进入酣眠状态,都直接关系到对宇宙而非对大我的体验;因为宇宙在这些状态被创造、维系和毁灭:这都同宇宙有关,同大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