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意义

作者:美赫巴巴发布于 2014年9月9日

普通人类意识的有限我或分别我,是一个主要由智力和情感组成的复杂结构。其印象或业相倾向以无数方式相互纠葛牵连。

无论是这些倾向本身,还是它们的自然和偶然组合,都不能带来对生命意义的永久认识。相反,无尽的印象纠缠掩盖着真理,使之晦涩难解,无法达到。在纠结处剪断乱线,等于全盘输掉。拉直乱作一团的印象线,不可能是一个机械的过程,也不可能靠粗率无爱的处理获得。拉直印象的过程,性质使然一定微妙而困难,需要明辨的智慧和无限的耐心,这只有大师才能做到。

对锁在每一类印象体验里的相对零碎意义,必须认真甄选;必须参考制约意识的其它体验类型,认真收集、联系和吸取;必须在印象乱线能够被拉直之前,对意义加以甄选与保留。但这远非简单容易之事。求道者自己往往无法做到。大师的工作常常是将它们的适当意义输入弟子的印象倾向,使他能够纠正并消除它们的限制作用。

消除印象的制约影响之过程,可用玩具橡皮球比喻加以说明。皮球里面没气就会缩小,球面布满皱褶。企图用外部压力或调整来消除这些皱褶,注定会失败。因为弄平一个,附近就会出现另一个。要么是弄平一个已有的皱纹,球面同一个部位或毗邻部位,则会出现若干个新皱纹。

只要是仅靠外部操纵,球面的皱褶就没有机会消失。通过外部操纵,无疑能够打乱并且根本改变现有的皱褶模式。但这种方法却不能彻底消除皱纹。同理,单纯靠外部或机械调整,也不能消除精神印象的限制性。

但如果,在上述比方中,给橡皮球充气,皱褶就会自动聚拢并消除。皮球充满气,就不会有皱褶扭曲球面。同理,如果给心注入生活的意义,印象倾向之皱褶也会消灭和失效。心也会摆脱所有的扭曲,变得健全,不受局限。但只有在产生内在意义之后,印象的局限性才会失去效力。作为惯性机制(或对真理的无知抵制),它们的失效能释放意识的真正和自由作用。

用矛盾说法,在不受限意识的真理体验中,失去效力的不是印象或生命剧本,而是其限制性。消灭了这种限制性,印象才能够发挥真正职能——向摆脱局限的心或意识(心是意识载体)呈现其真正意义。因此从这个角度,印象被修正是为了实现,也就是向自由或被解放意识贡献自己的一份正面意义。意识被修正得极其彻底,以致看上去类似消灭,因为再调整确保印象不再以孤立或半机械方式运作——那定然会引向惯性或内在冲突、混乱或失调。把心或意识的智能从印象失调中解放出来,是释放自由意识之积极和谐的一个根本和必要条件。

生活永恒地把真正意义涂写在我心上面。但其草稿却不为与之纠缠的意识所领会,这归因于过去体验留下的业相或印象铭刻。这些铭刻造成先天惯性和抵制,使我心无法在当下自由明智地发挥作用。不可避免的结果是,它部分地错过永恒当下的真理启示的含义。因此,精神扭曲归因于惯性,惯性归因于精神扭曲,这种恶性循环了无止境。设想在上述皮球事例中,最明智的真理被写在球面。但只要皮球收缩成皱,就无人能读懂手稿的意思。倘若给皮球充满气,皱褶全部消失,平滑丰满表面的文稿也一目了然,谁都能读明白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同样道理,如果大师的恩典力量,给意识注入新的活力和对真理的接受力,那么生活在意识上写下的意义,也能被轻易无误地领会。

需要冲破的恶性循环是,受限自我的被扭曲的心,看不到生活的意义,因而也不能摆脱自身的畸变和抵制。求道者只有臣服于大师,让大师注入的意义照亮自己被扭曲的心,恶性循环才能打破。

在初级阶段,意义的注入也许表现为主动承担心的局限,正如给皮球打的气,在占领球内凸凹起伏,进入各种形状体积空处时,似乎也受到制约。但这只是一个暂时阶段。球充满气之后,终于带来上面所有皱褶的消失。这也是彻底消除皱褶的唯一途径。同理,大师也只能在过去的体验所铭刻的线上,将生活的意义注入求道者的精神。他不得不利用求道者先前获得的业相或印象倾向来启示他。对神秘莫测地隐含于求道者禀性中的被误解体验,大师可以说是拿去它们的默哑,赋予它们声音,向他显明它们的意义。

在心被充分注入真理之后——也只有在那时,其全部畸变才会消失。那之后,由生活本身写下的清晰明白的生活自解,取代了不知所云的混乱变形铭文,呈现于摆脱了局限的心。大师不是从外面给弟子灌输某个异己的真理。而是通过注入能够愈合业相畸变的活力,来修复求道者的心,让他能够释解生活密码。

在完善或聚拢过程中,业相或印象倾向的变形轮廓完全消失,不再限制心的作用。但这不意味着记忆和经验教训的损失,亦非个体历史记录的毁灭。由真理启发的心,想回忆过去,就能轻易做到,不仅能极生动清晰地回忆今生,还能回忆个体为达到无限永生而经由的一切无数前世。这种记忆清晰、明确、完整,包括无穷无尽事件的细节详情。

田心译自《真理火花》德希穆克版本1967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