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相的消除(一)

作者:美赫巴巴发布于 2023年5月6日

第一部分
业相的终止:消耗与解开

业相阻挠大我觉照

人没有觉照大我,是因为其意识被笼罩于业相,或者说以往体验所积累的印象。在人类那里,与进化同时开始的意识愿望已经成功地创造了意识。但意识却没有获得对超灵的认识,因为个体灵魂被迫用它体验业相,而不是体验其作为超灵的真性。对业相的体验将其局限于假象:一个试图适应事物和人类世界的有限身体。

摆脱业相的问题

个体灵魂好比海洋中的水滴。正如海洋中的每一滴水在本质上都等同于海洋,因幻相(巴司)而个体化的灵魂同样仍然是超灵,没有真正与超灵分离。然而,覆盖意识的业相外罩却阻止灵魂获得自我觉照,将之囚禁于二元摩耶领域。要让灵魂有意识地实现与超灵的一体性,就必须保留意识并彻底消除业相。曾对意识进化做出贡献的业相成为意识有效地觉照超灵性质的障碍。因此,“意识愿望”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不是进化意识的问题,而是将意识从业相中解放出来的问题。

摆脱业相的途径有五种:
(1)停止新业相。
这是指结束不断制造新业相的活动。如果把业相的形成比作在木条上缠线,这一步则相当于停止进一步缠线。
(2) 消耗旧业相。
如果不让业相表现为行动和体验,它们也会逐渐消耗掉。这个过程在缠线比方中类似于让线在原处磨损。
(3)解开以往业相。
这个过程是通过在头脑中逆转业相的形成过程,来消除过去的业相。这在比方中相当于解线。
(4)分散与消耗有些业相。
如果将封锁于业相中的精力升华并转移到其他渠道,这些业相也被驱散、移开并趋于消失。
(5) 歼灭业相。
这是指彻底消灭业相。在缠线比方中类似于用剪刀把线剪断。业相的最终歼灭唯有靠至师的恩典才能实现。

应当认真注意的是,解除业相的很多具体方法不止在一个方面有效;上述五种途径并不意味着将这些方法划分为截然不同的类型。它们仅仅代表了那些在业相消除过程中表征精神过程的不同原理。为了方便起见,这一节只谈突出说明前三个原理的途径(新业相的停止、旧业相的消耗与解开)。下一节将解释主要说明后两个原理的途径(业相的分散与升华、业相的歼灭)。

舍弃

要让心从不断积累的业相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就必须停止制造新的业相。可通过舍弃来终止新业相的增加。舍弃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是内在的。外在或者说身体舍弃,指放弃头脑所执著的一切:家庭、父母、妻子、儿女、朋友、财富、安逸以及粗俗享受。内在或者说精神舍弃,指放弃一切欲望,尤其是对感官对象的欲望。外在舍弃本身虽然未必由内在舍弃伴随,但却常常为内在舍弃铺路。灵性自由在于内在舍弃而非外在舍弃;不过外在舍弃对实现内在舍弃有很大帮助。放弃财产者也完全脱离了同财产的联系。这意味着其所弃之物已不复是新业相的根源。他也通过停止制造新业相,向摆脱业相迈出重要一步。这还不是通过外在舍弃所取得的全部成果。随着舍弃一切,他也放弃了过去的枷锁。与财产相关的旧业相同他的心脱离,由于表现受阻而被耗竭。

对大多数人而言,外在舍弃为消除业相创造了有利环境。一个拥有金钱和权力者,也暴露于奢侈和放纵的生活。环境使他更容易受到诱惑。人大多是由环境这个雕塑家所凿刻和塑造的作品。能否战胜环境乃取决于性格的力量。他如果坚强,即使在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也能保持思想和行动自由。如果软弱,则会屈服于环境影响。他即便坚强,也有可能被强大的集体生活和思想方式浪潮席卷而去。要抵挡思潮的冲击和不做环境的牺牲品是很难的。他即使抵挡住环境的影响,也有可能被某种集体激情的狂热浪潮冲昏头脑,陷入无法放弃的思想模式。这些环境影响虽然难以抵制或战胜,却相对容易逃避。倘若不被奢侈和诱惑包围,很多人就会过上贞洁正直的生活。放弃一切多余物,有助于业相的消耗和自由的生活。

独处与禁食

独处和禁食是外在舍弃的两个重要形式,具有特殊的灵性价值。从繁杂世俗活动的风暴和压力中抽身并偶尔离群索居,有利于消耗跟群居本能相关的业相;但不应被视作目的本身。禁食也同样具有重要灵性价值。吃是满足,不吃是克制。渴望享受食物但却不吃,是身体禁食;不为贪恋只为身体存活而吃,是精神禁食。外在禁食在于避免直接接触食物,以便达到心斋。

食物是生命的直接需要,持续禁食势必会损害健康。因此外在禁食应是定期和短期的。必须坚持到彻底战胜对食物的渴望为止。通过调动全部的生命和精神力量来抵制对食物的渴望,就有可能让心摆脱对食物的执着。若是为了身材相貌或自我展示,外在禁食则没有灵性价值。不应将其用作坚持自我的工具。也不应走极端——直到身体降至极限。通过长期禁食进行自我折磨,未必有助于摆脱对食物的渴望。反而可能导致终生嗜食的后续反应。不过,出于灵性目的和适度的外在禁食,则有助于内在禁食。当内在与外在的禁食都全心全意时,就能解开与贪食相关的业相。

苦行

通过苦行能够解开其他很多业相。这是指当一个人认识到做了错事后,增强与表现其悔恨感受。忏悔即通过严厉的自我谴责来重温自己的错误。促成忏悔的方法包括:利用各种激发苦行的情形,或在感情爆发期间保持脆弱,或以流血之心和强烈自责刻意重温往事。这种苦行能够解开那些造成相关行动的业相。伴有深切情感的自我谴责能够抵消嗔、贪、淫业相。假设一个人因失控的贪婪、嗔怒或淫欲,对另一个人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有朝一日他一定会产生痛心疾首的反应,受到良心谴责。如果他在这个时候生动地体验自己所犯下的罪恶,与之相伴的强烈情感觉知就会吞噬那些导致他自责的倾向。

自我谴责有时候表现为不同形式的自我惩罚。有些求道者甚至会因悔恨而自残。但不应把这种过激表现当作一般方法加以鼓励。有些印度教徒为了修炼谦卑,见人就顶拜。对一个意志坚强且性情稳定者,自辱苦修能带来预期的良好效果,解开并拔除与善恶行为相关的业相。意志力也许薄弱的人,在同情和爱护指导下,也能从苦行中受益。若被精心培养和实践,苦行就一定能够从精神上废止不良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使人过上纯洁与服务生活。

但值得认真注意的是,苦行中总是存在着如下危险:头脑可能过久地纠结于所犯的错误,以致发展出对琐碎小事哀叹不休的病态习惯。这种感伤过度往往是无节制的精力浪费,对消耗或解开业相毫无助益。苦行不应像日常例行忏悔。也不应成为过度沮丧地思虑自身弱点的无用习惯。真诚的苦行不是延续悔恨悲伤,而是下决心在将来避免那些引发悔恨的行为。倘若让人丧失自尊自信,苦行就没有达到真正目的——纯粹是不让某些类型的行为重演。

阻止欲望实现

通过不让欲望表现与实现,也能消耗与解开业相。抵拒欲望的能力和禀赋因人而异。有些人无法在源头遏制以巨大冲击速率出现的欲望,但却能够阻止欲望通过行动得到满足。一个人即使不能够控制欲望的涌现,但也能够阻止欲望转化为行动。通过控制行动来拒绝欲望,就排除了播下未来欲望种子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一个人如果将欲望转化为行动,也许会消耗一些印象。但他在满足欲望的过程中,也在制造新的印象,从而播下未来欲望的种子——这些欲望必然反过来要求得到满足。通过表现和实现来消耗印象的过程本身是无助于摆脱业相的。

当欲望产生而无法付诸行动时,就有充分的机会自发思考这些欲望。这种思考能够消耗相应的业相。不过,应当注意的是,如果这种自发思考表现为在头脑中放纵欲望,就不会带来理想的效果。当头脑肆意地欢迎并纵容欲望时,这种思考则非但没有灵性价值,还有可能制造精业相。在思考时不应故意支持意识中出现的欲望,也不应企图延续对这些欲望的记忆。不让欲望通过行动加以表现和实现,而是让其经过不支持它们的认知意识烈焰,这些欲望的种子就被吞灭。及时拒斥欲望并遏制身体反应,带来对以往业相的自动和自然否定。

无欲状态

拒绝欲望即是为无欲无求状态做准备,只有无欲才能带来真正的自由。欲望必然导致束缚,无论实现与否。欲望得到满足,就会引向更多欲望,从而延续精神束缚。没有满足,就会失望和痛苦。这些失望和痛苦又以自身方式,通过业相来阻碍精神自由。欲望了无止境,因为内外部刺激不停地把人心诱入想要或者不要(不要乃是欲望的另一种形式)状态。外部刺激即视、听、嗅、味、触觉。内部刺激来自今生的记忆以及意识在进化和人生期间所积累的全部业相。把心训练到面对一切的内外部刺激都保持镇静的程度,即达到无欲状态。通过无所欲求(除了渴望那超越刺激对立的绝对存在之外),就有可能解开欲望业相。

无欲之平衡

有欲是心理平衡被打破状态,无欲是稳定平衡状态。要想保持无欲之平衡,只能通过不断地摆脱所有的刺激,不管是愉快的还是痛苦的,可意的还是可厌的。要想不为这个世界的苦乐所动,就必须让心彻底超脱内部外部刺激。即使心不断地用建设性的提示强化自身,这些堤防前沿也总是有可能被自然和思想环境海洋的突发意外浪潮冲垮。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你当时也许不知所措;但是超然态度却能确保你的安全。这种态度即应用“非此非此”(奈提奈提)原理;也就是不断地努力保持对二元有限体验诱惑的警惕与超然。不可能只是拒绝不合意的刺激而内心却眷恋着合意的刺激。要让心在对立两面的冲击之下保持不动,就不能继续执着并受制于情欲的表现。平衡包括以完全超然的态度面对两种选择。

苦行中的否定因素

对正面肯定业相的“是、是”意义,只能用“不、不”的反面否定来废除。这种否定因素不可避免地存在于苦行的所有表现方面,诸如舍弃、独处、禁食、忏悔、不让欲望实现和“不要”。在本节分别解释的所有这些方法态度的适当融合,能够创造一种轻松健康的苦行方式。要确保这一切,其中的否定因素就必须自然而然地到来,而不会引起任何变态或进一步的限制。

试图强迫心去过苦行生活是没有用的。任何强加的苦行生活都有可能妨碍一些良好品质的成长。当人性中的健康品质被允许自然而缓慢地发展时,就会呈现相对价值知识,为自发的苦行生活铺路;但任何强迫或加速心过苦行生活的企图都可能招致反作用。

对一些执著的摆脱过程往往由另一些新执著的形成过程所伴随。最粗浊的执著形式是对物体世界的执著;然而当心摆脱对物体世界的执着时,却倾向于形成一些更精微的主观执著;当心成功培养出一定的超然后,又可能很容易发展微妙的自我主义形式——表现为清高和优越感。超然不应构成自我可系靠的任何核心;同时又不应是个人无力应对世俗生活风暴和压力的表现。应坚决放弃那些限制纯洁和无限生命的事物;这种坚强产生于纯洁和觉悟,而不是面对斗争和矛盾时的无助感。此外,真正超然不是只抱住“非此非此”公式不放:这有时候会成为一种头脑强迫,缺乏对觉悟的强烈渴望。这种纯粹对某个否定公式的兴趣,往往同内心对诱惑念念不忘并存。只有成为人性的组成部分,超然才是有机统一和全心全意的。

反面业相也必须消失

要解开在进化和人生期间所积累的正面肯定业相,“不、不”之反面否定是唯一的途径。这个过程虽然毁灭正面业相,但是也导致反面业相的形成,后者又以自身的方式制约心,制造新问题。“不、不”之否定必须足够强大,才能够消灭一切的浊、精、心业相。不过在目的达到之后,还必须最终放弃否定。灵性体验的终极性不是单纯的否定。将其置于否定公式之下,乃是用理性概念局限之。心不得不用否定的公式来解放自己。然而,必须放弃否定,才能实现生活终极目的。必须用思想来战胜思想活动所设置的局限;但在这个目的达到之后,则必须放弃思想本身。这相当于超越心的过程;这种超越通过不与心或其欲望认同而成为可能。客观地看待身体及一切念头和低级冲动,即确立于幸福的超然状态并否定一切的业相。这意味着把灵魂从自我强加的“我是身体”、“我是心”或“我是欲望”等假象中解放出来,向“我是神”、“阿那尔哈克”或者说“阿哈姆卜若玛斯密”之觉悟状态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