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自我的形式及其瓦解
靠“我的”观念生存
自我靠权力、名声、财富、能力、成就和造诣等世俗物维持生命。它制造并认可“你的”,以便感受特别属于“我的”东西。然而,尽管拥有这些可据为己有的世俗物,自我仍然不断感到空虚不全。为弥补生命中的这种深深不安,自我试图通过进一步猎取来巩固自身。用标着“我的”世俗物跟那些可能在其中某方面不如自己的人比较,来突出自身拥有物的整个阵容。自我还经常用这些东西肆意进行不必要的炫耀,哪怕给他人造成不利。有了世俗物,自我还是不满足,非但不去培养对这些身外物的超然态度,反而试图从更强烈的占有感中获得满足,以示与人不同。作为对分别性的肯定,自我靠“我的”观念生存。
自我的形式
自我希望感到自身特别与不凡。不是以明显比别人强的角色,就是以明显比别人差的角色来寻求表现。而只要有自我,就意味着二元背景;只要有二元背景,对照比较等心理运作就不会有效地永远止息。因此,即使当一个人似乎感到同另一个人有某种平等感的时候,这种感受也不是牢固可靠的。那只是标志着自我的两种态度之间的一个过渡点,而不是摆脱了“我”与“你”有别的永久自由。
平等观念
可用下列公式来表述这种虚假的平等感:“我一点不比那人差或者强。”立刻能看出这是消极的自我肯定。“我”与“你”之间的平衡随着优越或自卑情结的优势而不断被打乱。平等观念的产生就是为了恢复这种失去的平衡。但这种以平等形式的消极自我肯定,完全不同于灵性自由生活所特有的一体感。虽然平等感已经成为很多社会和政治理想的基础,但是只有当朴素的平等观念由众生一体的认识取代时,丰富合作生活的真正条件才能实现。
两种情结
优越感是对自卑感的反应,自卑感是对优越感的反应;人为的平等感可以说是对这两者的反应。在这三种形式中,自我都成功地肯定了分别性。优越情结和自卑情结通常是相互脱离的。二者都通过适当的对象来寻求分别和交替表现,比如当一个人支配那些他认为不如自己者并服从那些他认为胜过自己者的时候。但是这种通过相反行为的交替表现,只会加剧而非化解这些对立情结。
优越情结
当一个人遇到某个在世俗拥有物方面显然不如自己者时,就会产生优越情结。自我尽管拥有了很多,但还是不断面对内在的空虚景象。因而便通过显示其拥有物的重要性来坚守对自身价值的错觉。这种对比不仅局限于理论比较,还常常表现为同他人的实际冲突。所以说侵略性是自我生命贫乏和需要弥补的自然结果。
自卑情结
当一个人遇到某个在世俗拥有物方面显然胜过自己者时,就会产生自卑情结。不过他的谦恭乃是植根于恐惧或自私,从来不会是全心全意或油然而生,因为他对别人拥有自己想要之物有一种暗中妒嫉乃至憎恨。所有表面的勉强谦恭都纯粹是自卑情结的结果,也只能以最恶劣的方式之一来强化自我。自我还将其空虚感归咎于那些可被它称之为“我的”拥有物的明显低劣,而不去追究通过外物来寻求满足的根本邪恶。在拥有物方面的自卑意识,只能成为进一步刺激,让自我丧心病狂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来增加占有物。就这样,在延续灵魂内在贫乏的同时,自卑情结还像优越情结那样,构成自私和社会动乱的一个起因,并且增加自我所特有的那种无知。
臣服不同于自卑情结
当一个人与大师建立联系并认识到大师拥有无我完美状态时,就会自愿向大师臣服。这是因为他认识到自我是长期无知、骚动和冲突的根源,还认识到自己无力结束之。但应把这种自我臣服与自卑情结认真区别开,因为伴随自我臣服的是这样的觉知:大师是弟子的理想,因而与弟子根本一体。这种臣服绝非丧失自信的表现,反而表现了对依靠大师帮助来最终战胜一切障碍的信心。对大师神性的欣赏是弟子的高我表现其尊严感的方式。
大师的介入
为尽快消灭自我的这两个主要形式,大师可能会故意交替激发这两种情结。看到弟子将要失去信心和放弃追求,大师便激发他的高度自信。如果弟子出现自高自大的苗头,大师则会制造一些情形,让弟子不得不接受和承认自身的失败,从而排除这种新障碍。大师就这样对弟子施加影响,加速弟子的自我溶化直至最终消失。
适应大师与情结消除
必须将优越和自卑情结置入明智关系,才能使二者相互抵消。这要求一种能够暂时允许二者同时表现,而不是压抑一方让另一方表现的精神状况。当灵魂进入同大师互动的重要关系时,与优越感和自卑感相关的情结都被调动起来;得到明智调整,以至相互抵消。弟子感到他作为个人什么都不是,但在大师那里并通过大师,他将成为一切,并且受到这个前景所鼓舞。因此在弟子努力适应大师的时候,两种情结立刻进入紧张关系,并趋于相互歼灭。随着这些对立情结的瓦解,自我的分别性的障碍形式也全部瓦解。随着分别性障碍的瓦解,神爱产生。随着神爱的产生,“你”“我”之间的分别感也被吞没于一体感。
司机比方
要想把车开到目的地,就不能没有司机。不过这个司机也许会被路上遇到的东西强烈地吸引,不仅有可能在途中无限期地逗留,而且还可能会迷失于对路旁那些只有暂时魅力的事物的追求。这种情况下,他也许一直开车,但却不但没有接近目标,反而离目标更远。当人类意识受自我所控制时,也会发生类似的情况。自我就好比司机,对车有一定的控制,也有一定的驾驶能力,但是对终极目的却一无所知。
要把车开到终点,只有能操作发动机的司机是不够的。同样必要的是这个司机应该能把车开向目的地。只要意识的运动完全处于自我的控制之下,人的灵性进步就会受到自我要巩固妄想分别障碍的自然倾向阻挠。所以,尽管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活动,但意识依然被自造的墙壁围困,在这所摩耶牢狱的局限之内活动。要让意识从局限中解放出来和适当地服务于其存在的原始目的,就必须让它从其他某个原理而非从自我中获取指导力量。换言之,不知终点站的司机必须由另一个司机取代:后者不受途中偶然事物的诱惑,并且把注意力集中于终极的不二目标,而不是休憩站或路旁诱惑物上。将兴趣中心从不重要的事物转向真正重要的价值,类似于把驾驶权从无知司机手里移交给知道目标的司机。随着兴趣中心逐渐转移,自我也同时逐渐溶解,向真理迈进。
自我作用阻挠整合
倘若自我纯粹是整合人类经验的媒介,那么一个人只要把自我的活动延续下去,就有可能确立于终极真理。然而,自我虽在意识进步中起着特殊作用,但它同时还代表着一种活跃的无知原理,阻碍灵性的发展。自我也试图整合经验,但却是围绕错误的分别观念进行的。把幻相用作建筑大厦的基础,只会是把一个幻相建立在另一个之上。事实上,真理的实现受到自我作用的阻挠而非促进。由自我主持的整合,只有避开分别性的根本无知,才能有效地推进真理实现进程。
大师成为新整合核心
只要人类体验还处于二元局限之内,对体验的整合就是理性和有意义生活的必然条件。但由于自我不可避免地同无知势力联盟,所以自我作为整合核心必须被放弃。因而产生对新整合核心的迫切需要,以便绕开分别性的根本无知,让自我中心之前难以企及的所有价值自由结合。这个新核心由体现一切真正价值和代表绝对真理的大师提供。兴趣从不重要事物向重要价值的转移,就是由对(成为新整合核心的)大师的忠诚与臣服所促成的。
同大师合一
大师的真正意义是对“众生一体”的永久肯定。因此对大师的忠诚能够促使与(肯定分别性的)自我核心的逐渐脱离。在人生中这个重大危机之后,一切精神活动都有了新的参照基准:其意义在于它与作为无限真理化身的大师的关系,而不是与作为有限我的自我中心的关系。人从此发现其一切行为都不再发自受限我,而是完全由通过大师而运作的真理所启迪。他也不再对受限我的利益感兴趣,而是关心代表着普遍不分生命的大师。他把一切体验和欲望都交给大师,不给受限我留下任何善的或恶的东西;从而剥去自我的全部内容。自我的这种逐步破产不影响整合进程,因为现在一切运作都围绕着代表真理的大师这个新核心。当自我核心彻底破产并完全丧失力量或者生命时,作为真理的大师便牢牢地确立于意识,成为指导精神和生命原理。这就是同大师合一和证悟无限真理。
真我知识的产生
通过培养仁爱无私和全心全意地臣服于(作为真理的)大师,自我逐渐地适应灵性生活的要求,并在这个过程中受到猛烈削弱。不仅越来越不抵制灵性的展现,还经历着根本性转变:这最终促使(作为对分别性的肯定的)自我彻底消失并且被无分别的真理取代。那些削弱自我与软化自我性质的中间步骤,类似于修剪野生大树的枝桠;自我歼灭的最后一步等于将树连根拔掉。当自我彻底消失时,对真我的知识就会产生。因此,灵魂的漫长旅程就是从动物意识发展到作为受限我的显我意识,然后通过大师媒介超越受限我状态。在此阶段,灵魂被接纳进入作为永恒无限“我在”的至高真我意识——该意识没有分别,囊括一切存在。